第 83 章(改错字)(1 / 2)

天才科举路 折秋簪花 13485 字 12天前

只听一声脆响,下一刻,随着徐韶华起身,那考凳的一条腿直接断了。

而若非徐韶华习过武,只方才那考凳腿突然的一断,便足以让他狠狠摔一跤,不说答卷,便是心态也会为其所扰。

院试如此重要,自然方方面面都要图个圆满才是。

徐韶华眸光微闪,随后将那断腿考凳挪到一旁,将考箱挪了过来,坐在上面,这才将那考凳微微抬起来,低眸去看它的断腿。

那断茬层次分明,倒像是自然损毁。

徐韶华不语,只将其安置在角落,而对面的考生看到这一幕,也不由面色一变,立刻检查起了自己的桌椅,没有发现问题后,这才轻轻松了一口气,当下只用同情的眼神看着徐韶华。

这考生真是既倒霉又幸运,倒霉的是,府城贡院之中难得出岔子的桌椅都出了岔子,可又幸运的是,他所携带的考箱刚好顶上用。

徐韶华并未将对面考生目光放在心上,对于他来说,现下最重要的就是院试,无论是何种东西,都无法影响他。

况且,这次考凳的问题,追根究底,无论意外与否,不过是为了让自己不得院试罢了。

随着天色大亮,徐韶华又一次检查过桌子后,只安安静静的等着院试的开始。

不多时,远远传来了一声“龙门落”,以此院试正式开始!

随后,便有两个兵将挑着担子挨个与考生发放题目和答卷,徐韶华这次的位置较远,起初一点儿L动静也听不到。

徐韶华对于贡院的布置心里有数,这会儿L只垂眸静候,可是对面的学子只等了一炷香,便忍不住东看西看。

此刻,考卷还未送到,是以巡逻的兵将只是看了他一眼,以示警告,随后便不再理会。

那学子被吓了一跳,随后只老老实实坐在原位,可是心却已经浮躁起来,他忍不住去看自己对面的徐韶华。

只见少年安安静静的坐在桌前,哪怕方才发生了那么一件不如意之事,也未曾让他因此焦虑半分。

稳重如山。

那学子心里不由自主的浮起这个词。

可是,他实在不知道一个少年自己为何要用这样的词汇来形容。

考场之中的小插曲不知几何,而本次院试共计五百余人,虽不及府试人多,可也算是泰安府今年来所有有意考取秀才功名的学子都汇集于此。

他们有今年的新童生,也有往年的老童生,可是随着考卷的发放,考场之中不由得响起一阵倒吸冷气的声音。

“肃静!”

兵将大喝一声,众考生立刻消了声,可即使如此,他们的呼吸也不由沉重了起来。

曾经,他们以为府试已经足够难了,可现在他们才知道原来府试之时,主考官已是手下留情。

徐韶华这会儿L也终于拿到了考卷,他打开考卷,抬眸看去,面色却不由得浮起一抹淡笑。

本次院试正试,三道题目之中,原本

还有存在感的诗词直接弃之不用,这三题是一道律法题,一道数理题,一道实事论。

而在看到这样的题目后,徐韶华便知道自己此前的猜测怕是成真了。

瑞阳社学乃是圣上亲政后的头一座。

而他们这一届学子,亦是头一届正儿L八经,实打实的天子门生。

有时候,只看题目便知道上位者想要的是什么。

这会儿L,徐韶华心态轻松的将前两道题目一笔挥就,用时半个时辰,而此时暑气也渐渐上来了。

对面的学子出汗厉害,只徐韶华停笔后的一刻钟内,他便见其擦了十九次汗,偏偏他还要小心翼翼,不敢让汗渍弄污了考卷,一时手忙脚乱极了。

徐韶华见状,也不由沉默了一下,他若不是用真气顶着,这会儿L也与那学子一般无二。

毕竟,这小小的考棚里,连转身都困难,却偏偏在这样的天气里容纳了这么多的人。

简直如同一个巨大的蒸笼,徒留学子在里面煎熬。

不过,这件事徐易平提前打探过,这会儿L徐韶华将自己早前从考箱里去出来的水囊拿了出来。

里面被灌满了昨日傍晚便熬好的酸梅汤,又在井里吊了一宿,这会儿L一口饮下,沁凉解暑。

这亦是徐易平一早打听到的科举小窍门,他读书不成,也帮不上什么大忙,只能让二弟在艰难的科举过程中,过的舒坦些了。

徐韶华刚一打开酸梅汤,那酸酸甜甜的气味便散发开来,连对面的学子都忍不住抬起头,咽了咽口水。

可这会儿L他不敢耽搁,只得低下头,努力让自己沉浸在考题之中了。

“咕嘟——”

那考生终于忍不住,打开了自己的考箱,拿出一筒水,抿了一口,润了润嗓子。

对面那少年纵使有酸梅汤喝又如何?一看便知他是年纪小,头一回经院试,这要是有个不好,想要尿急可就晚喽!

忍一时之苦,方得长久。

那学子心中如是想着,随后又忍不住抬头看了一眼,便见那少年这会儿L又开始奋笔疾书了!

徐韶华方才灌了两口酸梅汤醒了醒神,随后便将注意力放在那道实事论之上,若说律法题与数理题尚有人可以凭借天分答的不错,那么这实事论也属于综合素质考验了。

徐韶华心里将其这么称呼,也是因为本次的考题。

这道实事论的题目大意为:

某年某地,夏日发生一场旱灾,植物枯萎,大地干裂,已知受灾百姓多达半数,若你为父母官,当如此抚民?

此题看着平平无奇,只是普通的抚民之政,若是做过类似的题目也可以说出个一二三四五六来。

不过,徐韶华看着这题目,忍不住想起了曾经郑时的一场旱灾,当时的旱灾发生在如今的晏南省与河西省的交界之处,名唤怀阴府的地方。

此地阴盛阳衰,多妇孺而少男子,而彼时朝廷又在此征招了一部分男子冲做壮丁,发生

旱灾之时,当地男丁稀少,一群妇孺在大旱之下不光要生存还要面临着匪盗的觊觎。

且当时的官员与匪盗沆瀣一气,趁此机会大肆引诱百姓卖儿L卖女,又哄抬物价,以致最后怀阴府十室九空,还家壮丁愤慨不已,直接被逼上梁山。

等朝廷得知此事之时,怀阴府已经成为大名鼎鼎的匪府了,即便至今,此地也匪患横行。

随后,徐韶华沉思片刻,结合历史与律法,开始谨慎作答:

“学生谨答:耀耀炎光,地蒸如甗,禾稻而枯,民不安之,若百姓半数而难,应先安民而后抚民。”

随后,徐韶华比出郑时的惨例,论证了旱灾之下民不得安将会导致的严重后果,随后这才笔锋一转,就此事一一分析:

首先应当减少或免除税赋,使百姓得以休养生息。

如百姓之中,壮丁多而妇孺少,则可由朝廷出面,吸纳一部分壮丁组建巡逻卫队,发银以酬,此为安民。

灾难之下,总多匪患,但朝廷不可能轻而易举的派兵驻守一个不知灾情的地方,那么更需要百姓自己保护自己。

一人之力易折,众人之力克钢,再加上朝廷提供的酬银,则是在大灾之下,给多数百姓一个稳定的饭碗,如此一来既可安民,又可震慑匪盗,乃两全之法。

随后,徐韶华列出如今大周律所规定的民律中第六百三十一条细则:

“凡大灾,赈民之银以每户人口每人每日三升米为准,妇人次一升,童子减半。”

他以此作为基石,推定酬银金额,确保百姓可以得到足够的粮食,也从一方面促使百姓自救。

随后,徐韶华又用民律之商律,来对与商人逢灾发财之事,以国法进行约束,但亦停止商税,促使外商涌入,使粮价不得溢价。

而最后,徐韶华这才写了一些大周惯例的祭神祈福之事,这样的事可以集合百姓之信念,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如此一来,环环相扣之下,即便灾情严重,也足以支撑此地数月,甚至可以直接支撑百姓度过这次灾难。

但随后,徐韶华又笔锋一转,以怀阴府旧事为例,如若此地皆为妇孺,则此法不通,应先行移民就食之法,待当地恢复后再行回迁,将所有损失降低至最低。

这篇实事论,徐韶华几乎一挥而就,而等到他落笔之时,对面的学子几乎下意识的抬起头,眼中带着徐韶华看不懂的惋惜。

看看,这就是不知节制的下场。

小小年纪能过了府试,结果却忍不住口腹之欲,这次怕是要去茅厕了吧?

这一去,那考卷之上少不得要被盖上屎戳子,那便是锦绣文章,都得落了下乘!

徐韶华有些纳闷,不知道对面学子什么想法,这一早上的头脑风暴,又写了近两千字,他这会儿L几乎都要饿的前胸贴后背了。

随后,徐韶华顶着对面学子错愕的目光,慢吞吞的吃起了点心,心里却在想着:

这次的实事论,只怕正适合凌兄这

样的人。

而此刻,被徐韶华记挂的凌秋余在看到三道题目的时候,眉头便没有松下来,那道律法题他倒是有思路,可是他对于数理却是一窍不通。

也不必说他如此,便是教授他的先生也不通这样的小道。

而等看到第三题的时候,凌秋余的眉头这才微微舒展,果然徐兄弟说的不错,如今的题目正适合自己!

凌秋余一时整个人的气质都仿佛在这一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机会已经摆在面前,他定要借此机会,直上青云,一展抱负!

随后,凌秋余飞快的答完了律法题,干脆利落的跳过了自己一窍不通的数理,转而研究起实事论的解答。

最终,凌秋余思虑良久,还是将自己对于农书的了解作为根基,对此进行了一系列保水抗旱之法的论述,希望可以将百姓的损失降低至最低。

凌秋余起初落笔的时候还有艰涩,毕竟读书人没有几个喜欢看农书的,可等到最后,进入了他所熟悉的领域之后,凌秋余直接尽情挥毫泼墨,只恨纸短意重,不能抒尽一腔之情。

……

徐韶华吃完点心的时候,正逢最热的时候,贡院内没有树,而外面树上的鸣蝉也早就被粘了,这会儿L周围静悄悄的,只有巡逻兵将的脚步声。

炙热的阳光将外面的路面映的的白亮晃眼,远远看去,只觉上面似有热浪阵阵。

考生们苦不堪言,他们此刻倒是羡慕起了兵将可以自由活动,也好过他们只能在考棚里煎熬。

等到了正午,有兵将抬水而过,立刻便有人讨了水,大口痛饮,只想消去身上一二燥热。

随着天气渐热,有些年纪大的考生已经忍不住将自己带来的水喝尽了,可即使如此,仍觉得口干舌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