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37 章(1 / 2)

徐光启疑惑的看着他:“做了官之后,还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吗?”

“只要是造福于民的事(),就可以。”

“真的吗?”

“真的?()『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朱翊钧拍着胸脯向他保证,“皇帝……的表哥从不骗人。”

“好!”徐光启忽然就有了读书的动力,“三年之后,我就去参加乡试。”

其实,三年之后,他也不到二十岁,是个有朝气蓬勃,心怀理想的少年。

“对了!”朱翊钧忽的想起来,“给你看个东西。”

朱翊钧让王安去马车上取来个包袱,打开来,向徐光启展示里面的土疙瘩。

“这是什么?”

“土豆。”朱翊钧说,“没准儿能成为你所说的备荒充饥的食物。”

“什么是土豆?”

“佛郎机人在大海另一边发现的,他们欧罗巴现在都吃这个,能充饥。"

徐光启有些许怀疑:“这能吃吗?”

“怎么不能?”朱翊钧的语气并不坚定,这几个土豆已经发出了翠绿的嫩芽。

在家种过两年地的陆绎告诉他,这可能是因为江南雨水多,气候湿润所致。

“或许……现在不能吃了。”朱翊钧把土豆塞给徐光启,“听说,土豆耐寒、耐旱、耐瘠薄,产量还高。”

“你拿回去种着试试,若真有那么好,就分给这一片的佃户都来种。”

徐光启惊讶道:“你怎么知道……”

朱翊钧下巴点了点不远处的农夫:“他刚才称呼你少东家。”

“……”

冯保四处张望,五百年前的徐家汇,果然还是一片农田。五百年后的徐家汇,这里是魔都。

朱翊钧和徐光启又闲聊了会儿,家里的小厮来寻他,他爹让他回家读书。

徐光启便与朱翊钧道别:“等我上京赶考,就去通州找你。”

“一言为定!”

朱翊钧看着徐光启的背影离开,摇了摇头,苦笑道:“找我哪里需要去通州,过了会试,就能见到我了。”

离开松江府,来到太仓,朱翊钧特意去看了当年三宝太监下西洋的出发地——刘家港。

这里原本是个出海港,前朝海运漕粮就是由此出海,明初,也有不少船只从这里出海,打鱼或者经商。

嘉靖年间,受倭寇侵扰,朝廷设重兵驻守,港口废弃。

如今再看,这里的港口淤浅,已经不适合停靠大型船只,只有三两渔船在附近海域捕捞,再不复郑和下西洋时的盛景。

朱翊钧到达苏州城的时候,正巧下了点小雨。朱翊钧撑着一把油纸伞,走上一座不知名的古桥,沉醉于江南烟雨的美景中:“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不远处的茶馆中,传来隐约的琵琶声,合着歌女婉转的吟唱,一旁的张简修又接了一句:“烟雨微微,一片笙歌醉里归。”

朱翊钧投去赞

() 许的目光:“不错(),还知道醉翁的《采桑子》。”

张简修苦大仇深的看向他:“我要怎么让你知道?()『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我只是读书不如哥哥姐姐读得好,不是一点不读。”

“哈哈哈哈~”朱翊钧笑着揽过他的肩膀,“是是,我们简修也很棒的。”

朱翊钧也没什么目的,在苏州城中随便闲逛。路过一座好大的院子,从墙上镂空的窗户往里张望,假山亭阁,满地黄叶,虽只是庭院一隅,也美不胜收。

绕到前面,才发现,这园子名叫“拙政园”。

张简修问:“怎么叫这么个名字?”

朱翊钧道:“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是亦拙者之为政也。”

张简修还想到里面瞧瞧,可惜,这是人家的私家宅院,不能随便游览。

不一会儿雨就停了,朱翊钧找了个酒楼吃饭。想起京师那间姑苏小馆,比起人家真正的姑苏酒馆,还是差了些味道。

吃饱喝足,外面天色渐暗。朱翊钧第一次下江南,为这里的精致着迷,以前学的每一首有关江南的诗词,在这里都能寻到对应的美景。

他还不打算回客栈休息,准备到街上随便走走。

有三三两两的人群从他们身边匆匆而过:“快走快走!”

“去晚了就抢不到前排好位置。”

“这可是苏州府难得一遇的热闹。”

“可不是,徐公子说了,想看的都可以去。”

“那地方,就凭咱哥儿几个,一辈子都没机会进去瞧上一眼。”

人群走远了,张简修还伸个脑袋张望,实在听不见了才回过头来,看向朱翊钧。

朱翊钧与他目光相触,立时领会了对方的意思,正好,他自己爱凑热闹。

两个人一拍即合,决定过去看看怎么个事儿。

那是一座非常气派的三层小楼,雕梁画栋,灯火辉煌,牌匾上“永盛坊”三个大字都是金闪闪的。

把相府家的小公子都看呆了,连连感叹:“这地方可太漂亮了!”

朱翊钧抬手,捂住了他的眼睛。张简修拉着他的手,不明就里:“怎么了?”

朱翊钧在他耳边笑道:“我担心闪瞎你的眼睛。”

“……”

“永盛坊”听着不像是青楼,的确也不是青楼,是个赌坊。

他们在门口站了片刻,已经有好些人走了进去,男的女的,劳的少的,都有。

看来,今日真是有什么天大的热闹事。

“咱们也进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