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33 章(1 / 2)

朱翊钧赶紧凑到两人跟前:“这是什么东西,我能看看吗?”

那船工见他身着华服,身边簇拥着一众随从,定是身份不凡,不敢怠慢:“在南阳的时候,一个弗朗机人送给我们的。”

“他说,这是他们在大海另一边发现的食物,带回欧罗巴,现在人人都吃这个。他们叫吧嗒嗒,我们叫土豆。”

说到这里,船工还有些不好意思:“我溜了几个,带回来给媳妇尝尝。”

他媳妇拿用两根手指拿起一个:“长成这样,能好吃吗?”

朱翊钧和冯保对望一眼,他记得,小时候,冯保就说过,那些来大明的佛郎机人吃土豆,郑和下西洋,也提到过这种农作物。

欧洲人都在吃,说明这东西好种植,产量大,能吃饱。冯保曾经也提过这一点,所以朱翊钧格外留意。

他对那船工说道:“我也也想尝尝,要不你把这些土豆卖给我。”

于是,按照当地粮食两倍的价格,朱翊钧把船工手里的土豆都买了下来。

船工拿着银子,乐得合不拢嘴,有钱人家的小公子,就喜欢这些稀奇古怪的东西。

朱翊钧还觉得不够:“这样,你们船上还有谁有这东西,都拿过来卖给我。”

他拉着冯保在海边收了两天土豆,一共也没有几斤,朱翊钧只得另想办法。

他把海澄县知县,市舶司的提举和副提举都宣来觐见。

朱翊钧经过几天的观察,他发现,尽管朝廷对于民间出海的审批条件非常苛刻,但大家对海外贸易的热情更加高涨,每天都有船只进出,市舶司的管理也非常混乱,对公文、货物的审查也并不仔细。

最主要的是,他担心的事情已经有了苗头——流入大明的白银正在日益增长。

朱翊钧打算从市舶司单独分出一个新的衙门,专门负责海外贸易和税务。

但这不是他要说的重点,重点是,他要市舶司拟一道公文,尽快下发。

进出的海商,凡是从海外运回土豆,或者可培育、能食用的农作物,可以适当减免税银。

这样就比他自己在海边摆摊效率高多了。

晚上,朱翊钧和张简修两个人,对着收来的那堆土豆发愁:“这个要怎么吃?”

冯保心说:“怎么吃都行,给你扎个薯条好不好?”

朱翊钧让王安先去煮了几个,分给大家尝尝。

张简修咬了一口,皱着眉说:“这也没有咱们的白面馒头和大米饭好吃呀。”

冯保笑道:“简修有所不知,咱们跟着陛下这一路过来,见了太多人,吃不上白面馒头和大米饭。”

张简修喊着金汤匙出生,院里院外,几十个丫鬟老妈子伺候,长这么大没见过什么是人间疾苦。

朱翊钧默默吃完一整个土豆,摸摸肚子:“确实,管饱。”

第二天中午,冯保给他们炒了一碟土豆丝,张简修就着米饭吃了两大碗,摸

摸肚子:“好撑。”

晚上他又吵着要吃土豆丝,朱翊钧却不答应:“本来就没多少,剩下的我要带回京城,好好种起来。”

张简修也不在意:“那明年是不是能长出好多好多土豆。”

“必须能!”

朱翊钧人还没走出福建,弹劾的奏疏就送到了他的手中,是福建巡抚庞尚鹏弹劾胡守仁。

这个庞尚鹏是个狠人,一开始在余姚、平湖两县试点“一条鞭法”,后来又到边关治理盐政,疏通盐引,禁制私贩,颇有成效,隆庆四年被弹劾贬为庶民,后来经人举荐,官复原职,巡抚福建。

朱翊钧也了解过,他上任大半年,改革赋役﹐奏蠲逋饷﹐推行“一条鞭法”,精简驿道,严惩贪官,整顿钱法,为朝廷和当地百姓做了不少好事。

朱翊钧也认真看了他的弹章,像庞尚鹏这样的官员,朱翊钧见过太多了,用超高的道德标准要求别人,一点小问题,就能上升到极高的高度,弹章写得字字泣血,才能显出被弹劾之人十恶不赦。

其实都是些捕风捉影的小问题,在这个关键时期,朝廷还指着胡守仁征剿海贼,朱翊钧不可能撤他的职。

朱翊钧也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庞尚鹏弹劾的是胡守仁,实则实在隐射对张居正的不满。

既然如此,朱翊钧只能让庞尚鹏委屈一下,把他调去巡抚广西。

朱翊钧从沿海地区继续北上,由宁德县出福建进入浙江,先后途经温州府、台州府、宁波府、远远地眺望定海卫(舟山)。

“唉!”朱翊钧望着大海,一声叹息。

张简修在海滩上玩得不亦乐乎,赤着脚跑到他面前:“哥哥你怎么又叹气呀,一路过来都在叹气。”

朱翊钧指着面前一大片海域:“你瞧瞧。”

张简修手搭凉棚,眺望大海:“哇!”

朱翊钧问:“看到什么了?”

张简修说:“大海啊,全是水。”

“……”

朱翊钧一脚把他踹海里去了,海水不深,张简修一屁股坐水里,倒还玩上了。

朱翊钧看着他的背影,又忍不住笑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