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24 章(2 / 2)

朱翊钧的食指落在苏州府的位置,一直向南,沿着大海画出一条航线,直至一个标注“爪哇”的岛屿。

随后,他的手又落到那条起点在云南,贯穿缅甸的丽水上,最后落在了入海口,往下一轻轻一滑,正是爪哇岛。

对比两条航线就不难发现,从缅甸出发到南洋,比从刘家港出发,路程要短一些,越往西边走越短。

朱翊钧太聪明了,冯保什么也不必说,他自己通过观察和分析,就能有重大发现。

缅甸的重要性,远不止增加一点国土面积那么简单,而是这条,在当地名为伊洛瓦底江的河流,它是缅甸境内第一大河。

伊洛瓦底江汇入海洋的地方,是几百年

后(),中国人梦寐以求的印度洋出海口。

在未来几百年的海权争夺中⑺()_[()]⑺『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如果能在缅甸拥有一个远洋深水港,不仅能带动西南甚至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在军事层面也有重大意义。

朱翊钧已经从历代帝王的陆权思想,开始向海权意识转变,这也多亏了冯保从小就向他灌输大海的重要性。

外面雨势减小,淅淅沥沥的声音反倒催眠。看完地图,朱翊钧放下蜡烛,打了个哈欠:“我困了。”

王安说道:“茶煮好了,陛下不喝一口吗?”

朱翊钧摆了摆手:“给宿卫的锦衣卫喝吧。”

说完,他就躺下睡了。

第二日继续赶路,沿着一条河来到保宁府,快进入县城的时候,在路边看到一群人,正在忙着修桥。

朱翊钧过去凑热闹:“老乡,这修的是什么桥?”

老乡头也不抬回他:“以前叫西桥,现在叫广恩桥。”

朱翊钧好奇道:“以前就有?”

“有,宋代就有,后来塌了,大家过不了河,要去省府或是重庆,只能乘坐渡船。河水湍急,每年都会因为渡船倾覆,淹死许多人。后来在京城做大官的陈老爷告老还乡,主持重修西桥,改名叫广恩桥。”

“在京城做大官的陈老爷”让朱翊钧想起一个人,他又问:“陈老爷家住哪里?”

对方一下子警觉起来,抬头看着他:“你们是什么人,找陈老爷什么事?”

朱翊钧找了块石头,站在河边四处张望:“算是一位故人,他曾是我父亲的老师。找他也没什么事,叙叙旧。”

那人看着他,衣着富贵,出门带着仆从,容貌俊美不像是穷凶极恶之徒,便也放下心来:“陈老爷每天都会过来,你在这儿等等吧。”

朱翊钧又道:“天气这么热,陈老爷都六十多了吧,还要亲自监工吗?”

“从修桥开始,陈老爷几乎每日都来。”

朱翊钧明白了,这广恩桥并非当地官府主持修建的,也没有花国家的钱,是陈老爷自己筹钱组织当地百姓修建。

他又去看河水,现在还未到端午,水流已经很急了,端午过后到了汛期,水位一上来,朱翊钧大抵也明白,之前哪座桥为什么会塌。

他再往上游看,两岸用巨石砌河坎,目测七丈多长,并植柳树以保护河堤。

这时,刚才与朱翊钧闲谈那人也来到阴凉处休息,指了指不远处的山上:“那是青居山,上面的慈云寺也是陈老爷捐银修建。”

朱翊钧手搭凉棚往山上看:“陈老爷可真是个有钱的大善人。”

“那可不,陈老爷就是大善人。”

说话间,远处来了几辆马车停在空地上,有人从马车上卸下几个大木桶:“陈老爷给大伙儿准备了茶水,还有西瓜,都过来解解暑。”

最后那辆马车上下来一位老人,朱翊钧遥遥的望过去,几年不见,此人和他记忆中的样子差别不大。

大伙儿领了茶水瓜果,坐下来休息。

陈老爷沿着河岸视察工程,忽的看见岸边站着个年轻人,肩宽细腰,身材修长,衣着与普通士人很不一样。文士出门,酷爱飘飘巾,宽袖道袍。眼前这位,穿的确实圆领长袍,面料也是他们这里少见的轻纱。

这明明应该是个陌生人,陈老爷却觉得怎么看怎么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再去看旁边两人,也背对着他站着,随从打扮,看着也有些眼熟。

他脑子里忽然“嗡”的一声,惊讶得目瞪口呆,这,这难道是……

他觉得自己的想法实在荒唐,可当朱翊钧转过身来冲他笑的时候,才真真是感觉到五雷轰顶。

“陈阁老,别来无恙。”!

() 天予昭晖向你推荐他的其他作品:

:,

:,

:,

希望你也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