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36 章 皆反对(1 / 2)

这件事的最终结果会牵扯出一本《大义觉迷录》来!

海棠看着还在盛怒中的雍正,一时半会不知道该说什么合适。

雍正已经生气地嚷嚷让岳钟琪把曾静和张熙送往京城!

岳钟琪在陕西做官,火车直通西安,送两个犯人进京实在方便。

几日后曾静和张熙被送到了京城,雍正推开一切事情特意见了曾静。

因为随着犯人而来的还有对犯人的身份背景介绍。

和那些名满天下一呼百应的大儒不一样,曾静仅仅是个县学生员,平时以开私塾教授学生为生,他做出这件大事的时候已经五十余岁,总体而言,这是一个没人脉没名声的穷老读书人。

这样普通一个人是怎么生出劝降岳钟琪这样的心思呢?为什么一把年纪要出来反清复明呢?

抛开这些疑问,随同犯人而来的还有一些犯人的言辞。

以往外边的传言说雍正毒杀了父亲,这仅仅是猜测而已。尽管外边的故事讲得绘声绘色,但是和实际情况完全不一样,甚至有些故事经不起推敲,一旦推敲其细节,就会发现这毫无逻辑可言。

比如外面说圣旨注明“传位十四阿哥”,被改成了“传位于四阿哥”。这种猛一听觉得很有道理,但是只要看过朝廷文书的就知道这完全就是胡说八道的传言也是甚嚣尘上。这种重要的文书必然是满蒙汉三种文字记录,三处对照一致才生效。再有就是某阿哥是口语,落到了字面上必然是“某皇子”或者是“皇某子”,传位诏书这样重要的文书,必然是慎之又慎,不会随意写成某阿哥。

所以就是外面编撰,也只能增加茶余饭后的谈资,外面的人压根不知道皇家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权力中枢是怎么运转的。

然而曾静和张熙给岳钟琪讲述了雍正毒杀皇父的事情,这里面有很多就是发生在畅春园的事实。

雍正更好奇是谁把这一切告诉了这个没人脉没钱财和官场一辈子没联系的老生员。圣祖驾崩前后的事情他是怎么知道的?无论怎么解释,他都不该知道畅春园里面发生过的事情。以曾静的出身和过去五十年的人生轨迹,他永远不可能和皇家有交集。

综合所有的问题,雍正决定见见曾静。

曾静披枷戴锁被送到圆明园,雍正问他:“你是如何得知朕毒杀了先帝?”他一边问一边看送来的纸张,上面记录:圣祖爷病重,醒来后发现四皇子胤禛立在床边,他厉声喝问四皇子是如何进入寝宫,然而四皇子笑而不答。圣祖爷急呼左右近侍,许久不见人来,大声骂道:“皇九女误朕!”随后有人送毒参汤进寝宫,四皇子亲自把毒参汤灌入皇父口中,不到一刻钟圣祖毙命。

当然,以上部分是所有供词里面仅有的胡编的一段。剩下的全是真的,连同在灵前的争执,十四阿哥当时脱口而出的话都被记录在纸上。更是把圣祖爷去世后诸位皇子的举动复述了起来,这里面就包括十七阿哥西直门夜奔。

曾静回答说:“昔日八王

爷的属下发配到雷州,路过我的家乡,我从他们嘴里听说的。”

雍正觉得这真是除恶不尽留下的后果!

当初就该把老八的人全部送下去见他!

这个案子也在朝廷上引起轩然大波,虽然具体细节不知道,但是一些不太重要的内容被传得到处都是。

海棠听下面人讲,曾静派遣弟子张熙去劝岳钟琪反叛,岳钟琪当时就把张熙拿下拷打,然而这张熙在拷打之下居然挺了下来,还不断劝说岳钟琪,还说他们的人在江南已经成势,只要岳钟琪答应反叛,到时南方传檄而定,赶走满人就在须臾之间。

岳钟琪看他死活不愿意供出同伙就换了法子,假意答应了张熙,张熙也确实天真,就相信了岳钟琪,随后写信把曾静请来。

岳钟琪这才发现自己是真的兜不住这件事了,急忙报给雍正。

对这件事关注的人比较多,几乎是朝廷上下都在关注这件事。

雍正和曾静聊过后让人把他关押了起来,随后在近亲和子女跟前说:“他不过是一个乡野村夫,认得几个字,没出过家乡,更没来过京师,又有几分迂腐呆性在,崇尚侠义。江南吕留良著述在江南盛行,他拿来读了受此荼毒,也能理解。”

雍正认为曾静只是个迂腐书生的原因是曾静只想着反清复明,反了之后呢?他没想过。雍正问他岳钟琪真的反叛了,大军会跟着一起反叛吗?就算反叛了,这支大军怎么养?问他算过养一支大军需要多少粮草吗?曾静的回答是取陕西养军,至于怎么养,民计民生如何安排,他也不知道。

所以雍正觉得这老头不成气候。这恐怕是开天辟地以来头一回有皇帝替反贼说话,别说众位皇子了,就算是老六阿哥这样的亲兄弟也忍不住目瞪口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