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31 章(捉虫)(2 / 2)

最主要的

是他们都很多年没见了,这些都不是外人,可以说在这个京城里他们算是最亲的人了,感情要从小孩子这一辈就开始培养,让他们知道谁是亲族。

玉哥儿一见到陆清,三步并作两步走,过来就拉着他的手不放,上上下下好好看了看,高兴的说道:“我听说路上你们遇到了刺杀,把我给吓坏了,还好你们都没事。”

这还是在大门口,玉哥儿心思单纯,一向口无遮拦,李满听到他说刺杀的事,眼神暗了暗低声说道:“咱们还是先进屋吧,这里说话不方便。”

“瞧我都高兴都忘了,走走走,赶紧进去,英姐还在家里等着咱们呢。”

宋英知道他们要过来,亲自下厨做了几个菜。自己在门口张望了好几回,才终于盼到他们来。

“三郎,清哥儿,你们可算回来了。快让我看看,这一路上没出啥事儿吧!”

“没有,英姐,听姐夫说你又生了个儿子,怎么都没跟我说呢,我过来也好给我的小侄子送个见面礼。”

“什么见面礼不见面礼的,想着你在外面忙,就没让告诉你。反正咱们迟早都还要见的,这些客套的话咱就不说了。都饿了吧,快来吃饭。”

都是自家人,也没那么大规矩,不讲究什么食不言寝不语的条条框框,同在一张桌子上吃饭,又许久没见了,一时之间大家叽叽喳喳说个不停,热闹的很。

“清哥儿,三叔和你阿爹最近身体怎么样?都还好吗?当你们新宅子安顿好了我就过去看他们。”

“好着呢,我爹他们身子骨硬朗着呢,就是有点闲的慌,老想搁家里弄点地种一种,说是在外头闲惯了不舒服。”

“那就好,前段时间我给家里写信,我爹他们还说起你呢。对了三哥,此番调任回京城的事跟他们说了吗?”

“还没来得及呢,那边的事耽误了几天,路上也不是很太平,还没来得及给他们写信。”

“那正好,前几日我给家里寄了封信,与他们说了你调回京城的事。看看他们愿不愿意到京城里来,到时候咱们一大家人就可以团聚了。”

古人说少小离家老大回,像他们这种在外做官的,能够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若是有机会能够把亲人接到身边一起住,那自然是再好不过了。

宋声听到玉哥儿和英姐都这么说,心里也高兴,便道:“好啊,若是他们愿意来,就把他们都接过来吧。好几年没见,怪想他们的。”

“对了,你还不知道吧,夏夏现在已经是咱们宛平府陆记麻辣烫铺子的一把手了,听说她把这麻辣烫的生意都做到隔壁州府去了。就是她如今年岁也不小了,与她同龄的全都嫁了人,只她一个如今还单着,家里人都着急死了。”

宋夏想要读书,想要做生意,不想早早嫁人,这事宋声一早就知道了。他不仅不反对,反而还全力支持。

他在外为官这些年,每年给家里寄东西的同时,也都会给宋夏捎上几本家里不曾见过的书。他们一直保持着信件往来,宋夏一直很崇拜他这个哥哥

,遇事不决的时候总会来听取他的意见。

“我记得夏夏今年也不过一十三岁吧,我瞧着也不算大,她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吧,就别让奶奶他们拦着了。”

一十三岁的年纪放在从前他那个世界烟台大学毕业,正是大好青春,不用着急嫁人。

英姐笑了笑说道,“夏夏随你,可有主意了。每次家里人一劝她,她就把你搬出来,说你同意她这么做。奶奶总说你把她惯坏了,现在可好了,都成大姑娘了婚事还没个信儿,把她愁坏了都。”

玉哥儿听到这里也插嘴说道:“这两年好多了,奶奶见说了也不听,也累了,最近提的也少了。我每回往家里写信,都宽慰奶奶他们,现如今三哥这官儿越当越好,夏夏没有早早嫁人是对的,以后说不准还能嫁给个官老爷呢!那不比乡下的泥腿子强多了?我爹娘说奶奶听到这话眉头都不皱了。”

陆清在旁边听的咧嘴笑,公公这个当爹的都还不着急呢,这事儿急个啥?反正相公有主意,他说好便是好。

“夏夏想做什么就去做吧,左右咱们家也不缺她这一口粮,若是他一辈子不想嫁人,留在家里养她一辈子也无妨。”陆清道。

“我瞧着夏夏是块做生意的料,家里在府城的生意扩大了不少那可都是她的功劳,说不准以后咱们家要出一个女富商呢。”

虽然说商人的地位不高,可他们家现在有好几个做官的了,她经营生意也无妨,刚好还能互相帮衬。

“家里的炭还烧着呢吗?”

“烧着呢,就是这生意没有以前好了,听说溧阳郑家知道咱们抢了他们不少生意,私底下使了不少绊子。只不过这生意虽然不太好了,但奶奶他们还是舍不得把这烧炭的窖关掉,冬日里也就烧一些够自己取用,够十里八村里的人来买。”

宋声他们这一顿饭吃了好久,许久没见大家都很兴奋,吃过饭之后三个男人去了书房聊天,女人和哥儿则是带着孩子回到屋聊。

一见面他们仿佛有说不完的话,各自说着这几年自己身边的所见所闻。

这一聊天就黑了,几个孩子慢慢开始熟悉了话也变多了,只是天一黑小孩就会犯困,陆清他们约好过几天一起去逛街,然后朝着家的方向折返。

第一日一早,天刚蒙蒙亮的时候宋声就起床了,今日他要着官服上大殿参加早朝会,现在住的地方离皇宫有些远,他得早点起才能赶上。

家里还没招做饭的厨娘,宋晓一大早早起做的早饭,宋声拿了两个饼子揣在袖筒里就上了马车。

……

宋家村。

九月还没到农忙的时候,各家各户偶尔会到田埂间拔几根草,让庄稼长得更好一些。

宋老大此时正在天天低头拔草呢,村里有人叫他,说是官府的信差来了,他们家又有人寄信回来了。

宋老大一听,高兴的把手头拔的草扔到了地沟里,高兴的回家去了。

到家之后,自己的老娘张杏花正在乐呵呵的拿着那封信。

“承业,你给大家读一读信吧。”

宋承业如今已经长成了半大小伙子,他在私塾念书,识得了不少字,功课做的也不错。

他先是大概扫了一遍信的内容,看完之后脸上浮现一抹控制不住的惊喜,大声冲着祖奶奶和爹娘他们说道:“爹,娘,这信上说,我三叔被调回京城了,现在在翰林院当差,成大学士了。”

张杏花不懂什么是大学士,只知道自己的宝贝孙子升官了,还回到了京城,她嘴巴一咧,笑的眼睛都看不见了,说道:“好好好!你三叔可真争气,又升官了!”

“祖奶奶,一姑姑问咱们去不去京城,想接咱们一块去京城团聚呢。”

“啥,去京城?”张杏花愣住了。

这几年家里的日子过得很不错,算上薛君堰和李满,家里有三个在京城做官的。就算是他们宛平地界的官员也都对他们十分客气,这几年的日子过得可谓是十分顺畅。

如今要他们离开故土到京城去,一时之间他们也拿不出来主意。

不过也只有张杏花还有宋老大他们不太想出远门,他们在家种地干活干习惯了,偶尔再经营点小生意,对他们来说这小日子已经很好了。

可他们又想念家里人,一家人就是要整整齐齐在一起,这样才好。

宋平和宋峰听到让他们去京城的消息反而十分激动,京城那是多么繁华的地方呀,如果以后能在那里生活,家里的孩子也能接受到更好的教育,让更好的私塾,谁不想去呢!

“爹,娘,奶奶,咱们去吧!咱们都几年没见过三郎了,也不知他瘦了没,还有玉哥儿,他跟前儿的颖儿你们都还没见过呢!还有英姐,她那个孩子你们也没见过,都不想去看看吗?”

李氏和孙氏也在一旁帮腔,“就是,上次去京城还是好几年前了,家里这些东西也没什么要紧的,生意上的事情完全可以交给那些掌柜的来做嘛!夏夏,你说是不是?”

说完她们给宋夏使了个颜色,让她帮忙说说话。

宋夏这几年忙着生意上的事,说话做事十分干练,平日里她的话很少,今日她也难得开口道:“哥哥嫂嫂说的有理,我也想去京城看看哥哥嫂嫂。”

就连一旁年纪尚小的宋承泽都说道:“咱们可以在京城开铺子啊,把这些手艺放到京城,生意肯定会兴隆的。有三叔在,咱们也算在京城扎根儿了。祖奶奶,咱们就去吧。”

张杏花心里其实也是想去的,只是她觉得自己年纪大了,长途跋涉的过去会给家里人添麻烦。

而宋老大他们只是单纯的喜欢村里的生活,可什么都比不上一家人在一起重要。

张杏花没有立刻答应下来,毕竟这个决定一旦做了,后面会有好多事情要做。

比如他们一旦走了,铺子的事儿都是小事儿,家里的田地呢?房子呢?还有这后面烧炭的窖呢?这些都该怎么安置?

“让我好好想想,晚上再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