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群臣(2 / 2)

这位大宋的新帝,总是让人意想不到,又心惊肉跳。

“崔卿、安卿、高卿、范卿、余卿,各位卿家,一向可好?”

赵竑哈哈一笑,没要卫士搀扶,径直跳下马来。

他现在的骑术,早已今非昔比了。

“谢陛下挂念!”

众人恭恭敬敬,又是一起回道。

“各位卿家,随朕一起,去参阅新军吧!”

赵竑笑容满面,迈步向前,众臣心思各异,纷纷跟上。

“利州大营,果然没有让朕失望。崔卿、高卿,辛苦了!”

赵竑看了看高墙环绕、井井有条的利州大营,停下脚步,向崔与之和利州知州高泰叔温声说道。

“为陛下分忧,不敢言“辛苦”二字!”

崔与之和高泰叔都是眉开眼笑,赶紧谦虚。

“高泰叔,你在利州政绩斐然,朕欲调你去担任淮西转运使,兼泸州通判,你意下如何?”

赵竑笑意盈盈,向高泰叔说道。

魏氏与高氏是四川蒲江两大家族,两姓之间频繁祧嗣过继,形成魏、高二姓“虽云亲表,实同本生”的局面。

蒲江魏高氏,一门九进士,名满天下,兵部侍郎魏了翁也是其一。

这位利州知州高泰叔,典型的大宋士大夫,有些本事,为官还算清廉,可以一用。

那里都可以重用,即便是朝廷中枢,但除了四川本地。

其兄长高稼是利州西路治所沔州知州,另一个兄长高定子为四川总领,族弟魏文翁为成都通判,族弟魏了翁为兵部侍郎,赵竑的近臣。

更不用说,在这群大臣之中,还有魏了翁的女婿安恭行担任潼川路转运使。安恭行的兄长安癸仲,则是主管四川制置司机宜文字。

而安癸仲和安恭行,则是前四川安抚使安丙的儿子。

这些人关系盘根错节,即便其中不乏忠臣干吏,但也不能让他放心,不能让四川的朝政被他们把持。

“臣谢陛下天恩!”

高泰叔满面通红,不顾地上的尘土,跪倒谢恩。

魏高氏祖训“五日不汗死”,为国为民,他倒没有觉察到皇帝是要拿四川士大夫开刀的意图。

“陈立、余玠,汉中春耕,进行的怎么样了?”

事关利州两地的粮食供应,由不得他不担心。

利州两路的军粮,可都指望着利州东路的汉中平原。从四川运粮,千山万水,太过艰辛,还是要靠自给自足。

“陛下,汉中军屯及民屯,已有半数耕地,可达一万余顷。到了夏耕,臣有把握可达两万顷。”

利州东路安抚使陈立,代余玠作了禀奏。

“陈立,做得好!汉中是西北江南,耕地达三万余顷。三年之内,要让汉中耕地都被垦种。能做到吗?”

三万余顷,就是300多万亩,春麦秋粟,一年就有六百万石左右的粮食生产,足够边军供应。

“陛下,臣必尽力而为,不负陛下重托!”

陈赶紧回奏。只要边关宁静,流民回归,三年时间,应该是足够了。

“郭正孙,利州西路,三关五州,大城险关,都开始修葺了吗?”

“回陛下,西河州、沔州、同庆府等大城都已经开始修葺,到下半年,应该就能修葺完毕。不过许多险塞道路险阻,要是全都修葺,恐怕会耗费数年功夫,所需钱财不敢估量。”

郭正孙硬着头皮,实话实说。

“只修大城,小城并入大城。险塞全都放弃。”

赵竑立刻做了安排。

蒙古铁骑一旦入侵三关五州,百姓安危必须得到保障,大城必须固若金汤。

那些所谓的险塞,干脆放弃,人才是根本。

高泰叔志得意满,陈立何郭正孙眉开眼笑,随行大臣中,许多人则是强颜欢笑,心里发虚。

高泰叔和郭正孙可以喜气洋洋,谁知道迎接他们的,又是怎样的前途?

“拜见陛下!”

谈话终于结束,所有的臣子一起上前见礼。

赵竑扫了一眼心思各异的大臣们,点点头,不动声色上了高台。

宽袍大袖、冠冕堂皇,谁知道这些官袍下,到底是怎样的一番丑陋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