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8章面试宋稳杭(2 / 2)

全职中医 方千金 3906 字 1个月前

“我对医疗小组一直都是有关注的。”

宋稳杭道:“去年急危重症医疗小组成立的时候我就听说了,省厅成立的急危重症医疗科研小组非常好,能帮中医树立地位,让更多的中医人和患者看到中医的疗效。”

前来之前,宋稳杭就做过设想,猜测方彦见到他会问什么,他该怎么回答。

虽然宋稳杭很紧张,但是回答的却很流利,毕竟也是副主任医师了,经历了不少大场面。

“咱们省成立的中医急危重症医疗科研小组可以说是全国第一个以省厅牵头的医疗小组,这也让医疗小组的权威性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肯定。”

全国各大医院,各种医疗小组其实并不在少数,中医方面的医疗小组很有很多,急危重症医疗小组一些医院也有。

但是像庆州省这一次以省厅牵头,直接把医疗小组的地位拔高到保健局专家水平的医疗小组,那是没有过的。

以省厅牵头,正如宋稳杭所说,这也就保证了医疗小组的权威性,现在医疗小组的成员到了很多医院,受到的掣肘是很少的。

举个例子,如果这个医疗小组仅仅只是省医院的,或者省中医医院的,那么医疗小组很有可能就得不到其他三甲医院的重视。

反对中医的人不少,不认可中医的人也不少,大家都是三甲医院的主任医师,如此一来,很多事其实做起来都没有那么方便。

可以省厅牵头,医疗小组成员的身份从某方面来讲,是要高于大多数三甲医院的同职称专家的,也只有遇到类似于白存民、彭幼辉等身份的权威,医疗小组成员的身份优势才会大打折扣。

西医方面,也是有不少老专家,领域权威的,像高校教授,医学奖获得者,享受特殊津贴的专家等等,可这样的人毕竟只是少数。

“看来宋主任对医疗小组确实很了解。”

方彦笑了笑,拿出一本期刊,道:“这上面这一篇中医在急危重症方面的论文是宋主任写的?”

“是我前两年写的。”

宋稳杭看了一眼,道:“我们县医院人手不多,偶尔也是会遇到一些急症重症的,所以我也有点心得,同时也收集了不少资料,写了这么一篇论文,目的也是希望能引起中医对急危重症的重视。”

之前宋稳杭还有点紧张,这会儿说着说着宋稳杭的紧张反而没有了。

“其实,急危重症一直都是中医擅长的领域,也是中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很多人都说中医擅长治未病,治未病虽然在中医中占据很重的比重,急危重症同样重要。”

宋稳杭道:“都说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事者不足谋一时,为什么一些中医靠着一两个方剂就能打天下,正是因为他们看到的是整个时代。”

“从治未病到急危重症,其实是一个过程,疾病从刚刚开始有一点征兆,到最后影响生命,这是一个整体,无论是治未病还是治疗急危重症,其实面临的都是疾病的一个过程。”

宋稳杭是越说越流畅:“这就像是农民种庄稼,从一开始就要为庄稼除虫、除草,如果前期没有做好,那么到了后期,杂草生长茂盛,就会影响庄稼,甚至当杂草到了一定程度,除草的难度也会增大。”

“所以,在前期,就要明白,什么问题应该处理,什么问题需要处理,什么问题必须处理,而决定这些问题如何处理,怎么处理的,正是结果。”

“在治疗上,要有轻重缓急,在预防上也要有侧重点,只有明白后果的严重性,才能分清主次,所以急危重症的治疗和治未病其实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了解急危重症,就很难做好预防。”

宋稳杭说的时候,黄正良和林江宇也进来了,两个人也站在边上听着。

“这个宋稳杭不简单呀。”黄正良轻声对林江宇道。

“其实越是这种从基层上来的医生,越是能看透一些本质。”

林江宇道:“宋稳杭应该是九十年代毕业的大学生,那时候乡村县城的医疗条件很差,那种情况其实更利于中医成长。”

林江宇是在下面县城生活过的,他很清楚这种情况。

中医和西医最大的一个差别其实是,越是富裕的地方,越利于西医,毕竟西医的很多先进设备,都是需要大量资金的。

而中医正好相反,越是贫困落后的地方,越是利于中医成长,因为越是困难的环境,越是能逼出中医的潜力,锻炼中医的胆魄。

现在的年轻中医难以成长,胆魄不足,水平不足,和环境也是有着很大关系的,坐在环境好的诊室,没有见过疾苦,没有见过血,又怎么能成长起来。

像方渊林那一辈人,不少人其实都是硬着头皮上的,不出手,患者就要死,出手尝试,还有一线生机。

像宋稳杭这种在九十年代就在县城医院工作的,确实是能看透一些事情。

“宋主任说的非常好。”

方彦笑着道:“今天我让慕容请宋主任来,主要是有一件事,下周一我们医疗小组要去福州省交流学习,不知道宋主任有没有兴趣?”

方彦并没有急着说让宋稳杭进医疗小组的事情,只是说了去福州的事情,之前黄正良几个人,方彦都是通过好几天的了解,对于宋稳杭,方彦也要多观察一段时间。

“谢谢方医生,我愿意去。”宋稳杭急忙道。

“那行,那宋主任下周一早上准时过来就行,有什么事慕容会随时和你沟通。”

方彦站起身,笑着和宋稳杭握了握手:“希望以后能和宋主任有更多的机会交流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