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第 62 章(1 / 2)

我在六零开闲渔 柚苏 23200 字 2023-06-25

按理说, 就算秦槐林两口子下午来给送了礼,回礼的事儿也不用急于一时。不然就搞得跟换东西一样。

可这次情况特殊。

秦家现在在京市安了家,两家人相隔千里。

下次再见面的机会还不知道是在什么时候?

可能一年半载, 也可能要更久。

这就让姜家的人觉得收了人家的礼, 不回一份跟占了人家便宜一样。

更何况,在秦家人眼里,那邵彦成是他们带大的孩子, 跟亲儿子一样, 他们是在给儿子做脸。

可同样的, 在姜立南心里,他也觉得邵彦成就是他亲儿子。

人家对他儿子好,他也得对人家好,也是要给儿子争面子。

所以,这会儿姜立南是真的急了。

生怕到时候人家带了礼来了,自己家没有合适的东西回, 丢了俩孩子的脸面。

“咱家有什么?”徐寒梅这一时半会儿的被丈夫追着问, 也有点懵。

她喃喃的重复了一遍丈夫的话, 脑子里开始飞快的思索。

“咱家……之前小瑾送来的蘑菇我看着还不错,把那个拿去做回礼行不?”她想了一下,才说道。

“可以。”姜立南点了点头。

前几天女儿给王家送了一袋小米,转头王瑾就送来了一袋儿野山菇。

他们虽然一再拒绝, 可王瑾的态度非常诚恳,一定要他们收下。

说是要谢谢晓菱,说晓菱帮了他们大忙了。

姜老太太因为这个不安了好几天,天天在家里碎碎念,说王家还礼太重了。这一袋子野山菇,可比那小米贵多了。

可晓菱却一副混不在意的样子, 只让奶奶放宽心,说让他们该吃就吃,自己心里有数,不会让人家吃亏的。

听了这话,姜立南就没有再多问。

他现在越发觉得女儿长大了,很多事想的比他们还明白。

既然女儿都这么说了,那就按照她说的做就是了。

最后女儿是怎么和王瑾家走的礼,姜立南并不知道,可他却知道自己家有这么一袋还算是值钱的野山菇。

“要是按照晓菱说的,人家准备了那么多东西的话,这一袋蘑菇可不够。”徐寒梅眉宇间全是愁容。

女儿刚才回来就说,看到人家准备的东西了。又是奶粉又是麦乳精的,哪一样都是紧俏货。

自己家虽然不愁吃不愁喝,可要论起这市面上的好东西,还真没能拿的出来的。

包括人家那个买邮票的,送过来的也都是些肉啊,粮的。说起来全都是金贵东西,可就是因为太金贵了,所以根本没法拿到人前。

不然要怎么解释来源?

就在这个时候,姜晓菱说了话。

“我这次在省城买了两件短袖衬衣,是用我们俩没用完的副食票跟人家换的。把这两件衣服给了方阿姨家的姐姐和嫂子吧,我觉得她们应该会喜欢。

另外,除了蘑菇,妈,你把我奶奶腌的虾酱萝卜装一小坛子。

秦叔叔之前是在云省当兵。在那儿待了那么多年,肯定也已经习惯了云省的口味儿。

咱们觉得是家常的东西,没准儿人家还稀罕呢。”

虽然宁林这边没有什么河,无法再如以前一般去摸河虾做虾酱。可是今年姜晓菱却收到了儿子,儿媳给寄过来的,他们购买的虾酱。

儿子说,这是他们试过很多种品牌之后,觉得味道最好的,让妈妈试试看,看喜不喜欢?

姜晓菱怎么会不喜欢呢?

后世的东西真好!

也不知道人家是从哪里找来的那些小虾,又是怎么腌制的?

根本不像是他们家自己

腌的那种,放好多盐,腌出来的酱黑黑的,颜色发乌,单看一点也不好看。

人家那虾即便是腌好了,也没有什么碎的,全都是一个一个齐齐整整的整虾。这还不算,颜色还是粉□□白的,看上去又整齐又好看。

看着就让人有食欲。

果然,姜晓菱在把那虾酱拿给奶奶之后,奶奶也一脸的惊喜。兴奋之下,今年腌的萝卜得比往年多一倍!

而且腌制出来的萝卜,也确实比往年的还要更好吃一些。

姜晓菱觉得这样的腌萝卜拿出来,肯定是讨人喜欢的,绝对不存在拿不出手的问题。

听妻子说到腌萝卜,邵彦成也连连点头。

“对,把萝卜给秦叔叔装一坛子,他肯定喜欢。没准儿比别的东西都更合他的胃口。”

家里讨论的是给他叔叔送礼,邵彦成自然不好指手画脚,连接腔都不好接。

可看着岳母发愁的样子,他心里多少还是有点不自在。

现在听妻子几句话就将问题给全解决了,邵彦成也不由得跟着松了一口气。

他当然知道那衬衣不是用什么副食品票换的,那都是小河之前送的。

可他肯定不会揭穿。

更何况邵彦成也知道那些衣服妻子根本穿不完,每次看见就忍不住的发愁。

所以他现在觉得这个方案非常合适,准备的东西妥帖不说,也算是不太费劲。

于是连忙投了一张赞成票。

既然全都商量好了,邵彦成两口子也没有在家里多待,一起去了厂招待所。

他们到达招待所的时候,王厂长和厂办的另外几个领导,以及张工也都赶到了。

厂里的人也没有想到,技术科这两个人去了一趟省城,居然能够把他们直属上级单位的大领导给带回来!

这简直是想也不敢想的惊喜。

如今,因为有政策扶持,全国但凡是个差不多的机械厂都想上马搞汽车,可这也不是谁想搞就能搞的。

首先得得到上级主管单位的同意。

而这种同意则是建立在要经过各方面的考察的。

说起来似乎很简单,可那考察也不是那么容易达标。

先不说达标不达标,想接受考察都得先排队。

排的晚了,别的厂子先经过考察,建厂了,你这边可能连轮还没有轮上。

说句直白的,人家肉都吃完了,你连汤锅还没靠近呢。

宁林市机械厂在省里来说,也算是一个排的上号的大厂。

可是要是放在全国范围里比较,那还是差一点。

毕竟有那几个重工业大省在前面排着呢,其他省份的都得往后靠一靠。

这一次,首都来人到省里考察,王厂长得到消息后,在省厅软磨硬泡了好久,才帮厂技术科拿到了一个指标。

按道理本来应该就张工一个人去的,是他自己厚着脸皮非把小徒弟也给带上了。

可谁能想,就这么一个刚刚到技术科工作的,连转正都还没有转正的小技术员,居然和大领导有如此亲近的关系,还把人给带回来了!

虽然秦局长从来就一再声称,人家就是来走亲戚的,和工作没关系。

可——

人来都来了,还能再把这么好的机会给放走?

那,机械厂的人就是真缺心眼了!

所以,昨天在接到了张树民特意打过来的汇报电话之后,王厂长激动的当时就召开了厂领导会议。

让大家全都行动起来,做好迎接上级领导视察的准备。

一定要把机械厂最好的风貌展示出来,让上级领导看到他们积极向上的一面!

所以,邵彦成一到招待所,

就被等在门口的王厂长给抓住了。

他被王厂长揪到了一边,耳提面命了一番之后,点了点头,然后老老实实的按照要求去求他秦叔叔,一定要去厂里看一看,了解一下情况。

秦槐林来之前其实就已经想到会是这种情况。

做了这么多年的领导,这点事儿还想不到,那他也不用混了。

可其实,秦槐林也并不在意。

积极建设汽车厂,大力发展扶持我国的重型汽车生产业,这是国家最新的政策,也是他们局里今年的重要工作方向。

指标总是要发放的,只要各方面都符合要求,不弄虚作假,秦槐林不介意帮宁林机械厂一下。

同等条件下,扶持一个自己看好的厂子,这也是他的职权范围内的。

所以,在邵彦成和他们领导来之后,提出让他去厂里看一看的时候,秦槐林很干脆的就同意了。

他们这些男人们都走了之后,房间里就只剩下了姜晓菱和方翠华。

闲来无事,也不知道那些人要忙到几点,姜晓菱干脆带着方翠华先回了家。

方翠华他们来这一趟,就是想看看邵彦成现在的生活过得好不好?

以前没见面也就算了,见过面之后,他们两口子就都不由得想起了之前在部队里的日子。

想着那么小不点的孩子,就这么长大了,成人了,现在还结婚了。

老两口都说不出自己心里究竟是欢喜多一些,还是心酸多一些。

他们都无法忘记,当初秦槐林转业离开的时候,邵彦成一句话都没有说,愣是背着他们的行李,走了二十多里路把他们送到火车站。

全程一个字都没有讲,甚至没有说一句舍不得的话。

可是他们全都能够感受到孩子心里的那种难受。

昨天晚上,他们老两口说起这事儿的时候,方翠华没忍住还掉了几滴眼泪。

他们两口子虽然谁也没有说出那句话,但是心照不宣。

都打定了主意,如果这小子在宁林过的不是那么回事儿,他们就算拼着被人说徇私情,也得想办法把他们小两口调到京市去。

不然,都对不起老战友当年的托付。

姜晓菱先将方翠华带到了他们自己的小家。

方翠华一进门就露出了一个满意的神色。

邵彦成这套房子户内面积大概有八十多个平方。

因为是两室一厅,所以每间屋子的面积都不小。

加上他们家就两口人,也没有那么多东西,看着家里就敞敞亮亮,窗明几净的。

再加上姜晓菱本来就是个爱干净的,为人又热爱生活。

家里更是被她布置的精致又好看。

虽然秦槐林此时已经是正局级干部,在京市也分了一套很像样的房子。

可是因为儿子,儿媳平时为了上班方便,基本上每天都带着孩子在他们的家里待着,只有周末才回他们的小家。

所以家里一天到晚也是挤挤囔囔,有时候乱起来连个下脚地儿都没有,和这房子根本没法比。

单看了小两口的居住环境,方翠华就觉得自己的心放下了一半儿了。

看完了自家的房子之后,姜晓菱又带着方翠华回了自己娘家。

因为刚才进院的时候,小河就看到了她们,此时早已经跑回家告诉了家里人。

所以她们两个人到的时候,徐寒梅还有姜老太太都已经站在家门口等候了。

看到邵彦成的岳父母家对她如此的热情,方翠华剩下的一半心也放进了肚子里。

说实话,他们两口这次来,除了想来看看邵彦成的工作生活环境,还有一个不太好说的原因,是想来给这小子壮壮威。

相认之后,秦槐林和方翠华有事没事就打听邵彦成的情况。除了听他们两口说,也问了张工不少。

老两口晚上没事的时候,将他们打听到的情况全都汇总分析了一下,得到的结果就是邵彦成的岳父岳母家庭条件很好,对女儿也很疼爱。

当初结婚的时候,家里的东西都是人家娘家添置的,带过去的嫁妆在整个单位都是头一份儿。

这样的结果让两个人有点欣慰,觉得邵彦成至少在生活上应该过得并不艰难。

可同时也有点隐隐的担心,生怕女方家里因为条件好,太过于强势,让他们从小看着长大的小东西受了委屈。

毕竟,这小孩儿从小就是那种不爱给人添麻烦的,就算是心里再不高兴,也不爱表现出来。

可越是这样的孩子就越招人疼。

老两口很担心邵彦成对他们也是报喜不报忧。

所以这次来,又表现的这么高调,其实也是想让人们知道,他们邵彦成也不是个没有长辈亲人的。

方翠华的这些想法,都是他们老两口的一点小心思,姜家的人肯定不知道。

看到她来,一家子人除了姜立南去上班,剩下的全都到齐了,对她热情款待。

徐寒梅拿出了炒米,为方翠华冲了一碗米花茶。

碗里不仅放了米,还放了多多的糖,另外还打了两个荷包蛋。

看上去金灿灿,闻起来甜香扑鼻。

方翠华也是在云省待了很多年的,看到这碗茶,立刻就知道人家这是把自己当做了上宾来款待了。

在云省,家里只有来最重要的客人,才会给端上这样一碗茶,这代表了一家人的尊敬和欢迎。

她顿时感动极了。

这边茶还没喝上几口,那边姜晓菱已经端着一个瓷盆走了进来。

盆里放着切好的红瓤大西瓜。

这西瓜是知道他们要来,姜立南顶着大中午的太阳,骑车跑好远去乡下买回来的。

买回后就放在自来水里镇着,这会儿早已经镇的冰凉。

吃一口暑气尽消。

喝着茶,吃着瓜,唠着家常,方翠华和徐寒梅越聊越投机,没多久两个人就开始以姊妹相称了。

方翠华对徐寒梅说:“妹子,你可真是养了一个好女儿啊!晓菱我真的是打见了第一面就喜欢上了。确实是一个又懂事又善良的好孩子。”

听有人这么夸自己的女儿,徐寒梅当然也是高兴的。

嘴上却免不了要客气几句:“你可别这么夸她,还是小孩儿呢,当不得这样夸。我这姑娘啊,好起来确实挺好,可就是有时候还会有点小孩儿脾气,也亏得彦成脾气好,不和她计较。”

“他是男人,又比晓菱大上几岁。让着点自己妻子还不是应该的?哎呀妹子,你可别谦虚了,晓菱真的是不错。我跟你说啊,我那天要不是遇到晓菱,我都要绝望了……”

方翠华说着,就跟徐寒梅讲起了第一次和姜晓菱在医院里相遇,然后得到她帮助的事情。

说完之后,她叹了口气,说:“唉,说起来咱们都是养女儿。我女儿比晓菱还大个几岁,可天天还让我操不完的心。为了她那个身体,还要跑到上千里以外来给她求医。

妹子你就有福气了。生个女儿这么贴心,出去玩儿还惦记着你。我跟你说啊,我可是和晓菱一起在省城住了两天,这是亲眼见着呢。你这姑娘心里可是把你这个妈放在了头等位置。

除了跑医院,竟是哪里都没有去。说是去了一趟省城,不信你把姑娘叫过来问问,她除了知道中医院的位置在哪儿,还知道什么地方?

这样的女儿,真的是打着灯笼都难找。你也是个积德行善之人啊,不然怎么能得了这么好

的一个女儿?”

方翠华说的这些事徐寒梅并不知道。

女儿之前只是跟她说,要和丈夫一起去省城玩一玩,并没有跟她说,要去帮她找医生。

所以听了这话,徐寒梅愣了一下。

她知道,晓菱对她的身体一直很关心。可能是因为自己之前的底子太差,这么些年,把孩子给吓着了吧?

可自己什么情况,徐寒梅其实心里有数,她觉得她现在的身体比以前好太多了。

可能是因为现在家里吃的好,也可能是女儿老是逼她吃的那药丸子真的有效,徐寒梅现在出汗,心悸,还有体虚的问题都不存在了,连咳嗽都比往年要轻很多。

所以之前她一直不乐意女儿逼她上医院,没想到那孩子居然连去省城都还惦记着这件事。

这让徐寒梅又感动又有点头疼。

她真的是觉得女儿太多虑了。

可与此同时,徐寒梅又对方翠华说的她女儿身体的事情上了心。

“方大姐,你刚才说,那个关医生会帮人调养身子?是号号脉就能给开药方吗?”她关心的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