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19(1 / 2)

青竹 寓风 5006 字 17天前

又被赶去书房睡觉。

池远舟:“……”

路上韶宗固给沈青越补充这几天打听到的消息。

想要印书,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像沈青越这样找个书坊。

找书坊合作,大类上也分两种,一种是自己掏钱找书坊印,这种可以自己挑纸、挑墨,甚至挑刻板的工匠。等印好了送人、收藏,或者自己去卖,都行。

一种是像沈青越这样,给书坊稿子,别的就不管了,书坊印完要自己找书铺卖,还得提前给作者润笔费,亏赚都和作者无关。

这是最省力气的方式。

除了读书人们必看的书,还有广受欢迎的名家,一般只有话本子才用这种方式印,且若前头的书卖得好,后面润笔费还会涨价,若是能让书坊上门求稿,那润笔费就更高了。

韶宗固打听到,他们县里几家书坊给的润笔费最低的有几两,最高的有三千两。

沈青越诧异:“这么高?”

韶宗固低声道:“最高的那位,是我们邻县上一任县令爷化名写的。”

韶宗固的语气有点儿微妙,沈青越都捉摸不透这三千两到底是因为那位县令爷写得实在太好,还是这是变相送好处了。

姜竹更是停下来眼睛都瞪大了。

若是想要开书坊,那就麻烦了。

前朝对刊印管理非常严格。

不过大虞要宽松很多。

主要原因还是因为造纸和印刷技术进步了,成本降低,建国之初时朝廷还在全国收集过流散民间的隔代孤本,官营的书坊刊印了很多曾经已经断代的典籍,还统一了书院学生们科考用的经典教材。

不过不同的书院对经典的解读各不相同,范本统一了,批注本五花八门。

那些出名的大书院,几乎一个书院一个版本。

有钱的书院自己刊印注本,没条件自己开个书坊的则委托本地的书坊开始印。

朝廷不缺纸用,便不再像前朝那样限制私营书坊。

私营书坊用的纸比官营次,还会想尽办法节省成本,慢慢地印书成本越来越低,印书的人越来越多,最初流行印古籍、典籍,再之后流行印当朝的各种文集、诗集,现在流行的,也是最赚钱的,是印话本子。

不过话本子嘛,内容大多难登大雅之堂。

朝廷每年都要核查一次,要是查到了哪个话本子内容不当,不光写话本子的人要受罚,连刊印的书坊也要跟着受牵连。

所以虽然朝廷不限制民间私营书坊,但真有实力开书坊的,其实也没几家。

宝峰县的几家书坊分别是孟家、池家还有在县内也算数得上名号的一家开的。

“我们府上从前也开过书坊,后来出了三老爷的事,老太爷就把家里所有铺子都卖了,还立下家规,韶家子孙不许经商,不许赌博,我们府上的书坊就是卖给池家了。”

沈青越反应了一会儿才反应过来这“三老爷的事”说的似乎是和姜竹爹赌的事。

他连忙压了压嘴角,没让自己因为吃瓜吃到熟人身上笑出声来,默默看了看姜竹。

姜竹显然也想到了,摸了摸鼻尖没吭声。

沈青越:“我还想以韶府的财力怎么什么生意都没做。”

虽然朝廷不许官宦经商,但找个家仆挂名这种事可太好操作了,原来是因为这样。

韶宗固:“池家还是因为买了我们府上的书坊才超过孟家成了宝峰第一呢。他们家的五间书铺,有三间从前都是我们府上的。”

不过池家也没少出地就是了。

他们老太爷被儿子气得认了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