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朱同学要把锅给端走,自己区区一个六品芝麻官是肯定留不住的,而且宁阳县太小,也太穷,让那几个不错的苗子留在宁阳县也纯属浪费,倒还不如让朱标把他们弄到京城去读书。
至於说小吏什麽的,这种话只要听听就好,毕竟还只是些十几岁的孩子,朱标得是有多丧心病狂才能真让他们去做小吏?
想到这儿,杨少峰却是微微叹息一声道:“好不容易培养出来的几个好苗子,这下子全被殿下给弄走了,哎~”
王琼不禁笑了笑,说道:“杨兄可别光顾着心疼——这事儿要是搁在其他人身上,怕不是打破了头皮也得把自己培养出来的好苗子塞给殿下?”
杨少峰哼了一声道:“要是宁阳县的读书人多如牛毛,那我也愿意往殿下身边多塞几个好苗子,可是这宁阳县哪儿有读书人?”
被杨少峰这麽一说,王琼顿时也觉得小朱同学这事儿办得有点儿不太地道。
正如杨大知县所言,整个宁阳县里里外外上上下下就找不出来第二个读书人,佐贰官和各房书吏全部空缺,所有的事儿都只能靠杨大知县硬顶,如今好不容易培养出来几个读书的好苗子,眼看着可以补上县衙空缺的书吏了,小朱同学却来了一个连锅端,杨大知县又怎麽可能不心疼?
只是转念一想,王琼又觉得有些不对劲。
第一,自己刚刚只说太子殿下派了几个教书先生来宁阳县,却没说具体有多少个,所以杨大知县可能以为只有三四个?
第二,自己刚刚说的是太子殿下要在宁阳县的学堂挑选几个学生进京,但是也没有说清楚具体是挑选几个。
想到这儿,王琼也不禁讪笑一声,开始反过来安慰杨大知县:“杨兄想的岔了,首先是殿下往宁阳县派遣的教书先生可不是三个五个,其次,也选去京城读书的好苗子也不是要把整个宁阳县所有的好苗子全都带走。”
杨少峰摆了摆手,说道:“殿下就是再大方,又能往宁阳县派多少个教书先生?宁阳县所有佐贰官和六房书吏全部空缺,难道殿下能派十几个读书人过来?”
“再说了,宁阳县学堂里比较不错的好苗就那麽三五个,殿下想多选几个,只怕宁阳县的学堂里也没有那麽多的苗苗子。”
王琼却神秘兮兮的说道:“那杨兄可说错了,殿下往宁阳县派遣的不止十几个读书人,而是三个秀才,外加二十多个童生!”
杨少峰满脸懵逼的望着王琼问道:“多少?”
三个秀才,外加二十多个童生?
通常来说,说读过书但是还没有考上秀才的人就可以被称之为童生,但是宁阳县两千多号人都能识字,最多的甚至可以认识一千多个字,那整个宁阳县岂不是全县童生?
所以,并不是识字丶读过书的就可以被称之为童生,起码也要经过县衙组织的考试以後才能被称之为童生,虽然不享受什麽特殊的优待,但是已经拥有了进入县学学习的资格,成绩优秀的可以去参加更高一级的府试。
至於成绩不好的,白发苍苍仍称童生的也大有人在,《促织》中言“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即未取得秀才资格,没有功名,还算不得读书人。
但是,童生再怎麽算不得读书人那也只是相对而言,最起码人家也是经过正儿八经的考试之後才当上的童生,最基本的书写算术肯定是没问题的。
就大明朝缺少官老爷缺到恨不能把老百姓都抓去当官的程度,朱标能一次性往宁阳县送来三个秀才外加二十多个童生,这已经不是“大方”两个字就能解释的了。
这麽说吧,杨少峰当初被常遇春抓来做知县的时候,他身上都没有童生的功名。
甚至现在大明朝堂上的一众大佬们也有很多都只是秀才出身。
搜书名找不到, 可以试试搜作者哦, 也许只是改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