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8章 苏轼之罪(2 / 2)

世子稳重点 贼眉鼠眼 2982 字 1个月前

参劾苏轼的奏疏,虽迟但到。

第二天的朝会上,群臣终于发动了。

御史中丞黄履在朝会上出班,参劾宁远军节度副使苏轼勾结朋党,私聚谤君不仅参劾苏轼,黄履甚至列出了一长串名单,全都是近期与苏轼饮宴的宾客人员,人数不下百人,其中绝大多数皆是旧党官员,也有一些无官无职的文人名士。

这道奏疏的落款署名不仅仅是黄履,还有侍御史来之邵,中书舍人林希,以及刑部侍郎邢恕等。

这不是黄履的单人参劾,而是群臣的联名上疏。

朝会被这道奏疏震惊了,就连赵煦也被惊得半响没回过神。

对苏轼的名声,作为官家的赵煦自然也是闻名已久,天子也是精读诗书的文人,只要是文人就不可能没读过苏轼的诗文。

抛开新党旧党的身份不提,赵煦对苏轼的才华还是非常喜爱的,宫中休闲饮酒之时,他也常令宫人吟唱苏词,歌舞娱之。

今日黄履等人突然上疏参劾苏轼,着实令赵煦吃惊不已。

勾结朋党,私聚谤君。

这罪名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如果造出了舆论,苏轼的下场可就不妙了。

当初的乌台诗案,苏轼就因为谤君议政,而被参劾得差点掉了脑袋,若不是当年神宗先帝爱惜人才,又忌惮苏轼在文坛的地位,恐怕苏轼早已重新投胎,算算年纪,今年正好准备参加乡试了。

今日朝会,诸臣对苏轼群起而攻之,显然是要将苏轼置之于死地,当年乌台诗案,苏轼谤君,神宗放水,有了这个前科,今日苏轼又谤君,再放水可就说不过去了。

所以,若是罪名坐实,苏轼最轻也是罢官下狱,重则流放甚至斩首也不奇怪看着手上的参劾奏疏,赵煦一言不发,心中颇为沉重。

如此才华横溢的一代文豪,赵煦确实不舍得治他的罪。

哪怕苏轼是旧党阵营,但-—---他的文章诗词真的是世间一绝,这样的人若因这点罪名而处死,赵煦心里过不去这道坎儿。

有时候才华这东西,是真的能当护身符的。

面对诸多新党官员的参劾,赵煦很想告诉大家,苏轼谤君不算事儿,朕可以原谅他———-当事人都不计较了,你们就不要上下跳了。

然而没用,他们参劾的罪名与赵煦的态度无关,「谤君」是罪名,是犯了王法,犯法就要究罪,这是规矩。

朝会的节奏乱了套,新党的骤然发动,许多不知情的官员们顿时呆惬住了。

参劾苏轼这位文坛领袖,大宋无数文人的精神支柱和偶像图腾,新党这群货怎麽敢的啊。

于是旧党官员们纷纷站出来,义愤填膺地痛骂新党构陷忠臣。

新党官员自然不甘示弱,也站出来辩驳指斥。

新旧两党为了苏轼,在朝会上互相对骂起来。

赵煦坐在龙椅上一言不发,眼神迅速朝章怀的脸庞上一扫而过,见章面无表情,对朝会上的互相对骂浑若不觉,赵煦的眉头皱了皱。

两党激烈争辩,参劾苏轼的事自然越搅越浑。

最后赵煦发声,此事暂时搁置,群臣这才住嘴,互相瞪视着回到朝班之中。

但所有人都很清楚,这件事不可能搁置。

既然已联名上疏,事情就没完。

与此同时,皇城司官署内。

赵孝骞一身官服,静静地坐在官署正堂,面前站着魏节,赵信等属下。

一直阖目养神的赵孝骞沉默许久,终于睁开眼。

「魏节,赵信。」赵孝骞道。

「下官在。」二人躬身。

「皇城司遣人,查御史中丞黄履,侍御史来之邵,中书舍人林希,查此三人之不法,查实后尽快上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