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八百八十七章 立志(1 / 2)

前厅,张廷玉与张廷瓘兄弟正在吃茶。

眼见着屋子里没有旁人,张廷瓘小声道:“这小半条街都是董鄂家的?这得多少间屋子?”

张廷瓘亦是宰相公子,出生在皇城中的赐第中,并不是寒门小户,没有见过世面。

可是跟这勋贵大姓的大宅子相比,皇城那四进院的赐第都显得狭小了。

五进大宅,还是两跨的,还不是一个大宅子,是两个宅子挨着。

这就相当于并列四个五进大宅,所以才能占了半条街。

张廷玉言简意赅,道:“齐大人家本是两房,比邻而居……”

他在翰林院待了三年,奉命学习国语,日常接触的多是满洲进士出身的前辈,已经习惯满人“举名不提姓”的规矩。

倒是张廷瓘,虽也是京城出生的,可十来岁就回乡读书去了,并没有怎么接触过外头的人,还是习惯称姓。

张廷瓘点头道:“所以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董鄂家这一支可真够单薄的。”

传了三代,堂亲近支皆无。

幸好这一代当家人能生,否则这一支就又要过继了。

外头有了动静。

兄弟两个听到动静都起身。

就见门帘撩开,“呼啦啦”进来一堆人。

“张二哥、张六哥,新年好……”

珠亮上前,跟两人拱手拜年。

兄弟两个回礼。

其他人也都上前,跟姻亲见礼。

两家议亲接亲的,已经打过几回照面。

不过眼下人群中,却有两个眼生的。

福松介绍小六道:“这是我行六的弟弟,大名寿善,现下为十五皇子伴读,一年到头在宫里,也就过年这几天能接回来待几日。”

而后,他又对小六道:“这位是张二哥,那位是张六哥……”

小六上前,行了汉人的作揖礼:“张二哥好,张六哥好,给您二位拜年了。”

因都统府这里有小孩儿,张家兄弟也带了荷包。

张六爷就递了荷包道:“也祝寿善弟弟新年好。”

小六接了荷包,有些纳罕道:“去年跟我大哥、大嫂一起回京的,不是还有位张三哥么?怎么不见?”

张廷玉道:“舍弟在小妹出嫁后返乡了。”

尼固珠已经从小三怀里下地,牵着小七的手,站在小七身边。

福松就指了她道:“这是贝勒府的大格格,这几日在这边过年……”

按照尊卑,本该给大格格先介绍张氏兄弟的,只是眼下是亲戚相处,就按照家礼来。

张家兄弟齐齐望向尼固珠。

这就是传说中的“祥瑞”?

看着还真是个有福气的孩子。

福松又对尼固珠道:“这是张家二舅舅,这是张家六舅舅……”

尼固珠不怕生,扬着小脑袋看着两人,用着新学的屈膝礼,道:“张二舅舅过年好,张六舅舅过年好……”

这是皇孙女,身份尊贵,不能单单按姻亲论,兄弟两个都避开。

“大格格也好……”

兄弟两个说着,张廷瓘也拿出了荷包。

尼固珠望向福松,见他点头,双手接了,笑着说道:“谢谢张六舅舅……”

因新年的缘故,正是小孩子收压岁钱的时候。

尼固珠就望向小七跟小五,又看了看小三跟小四。

张廷瓘额头有些冒汗。

幸好带的荷包多,否则还真不够分派。

没成丁的小五与年幼的小七,也一人得了一份。

珠亮在旁,有些不好意思。

之前只想着给哥哥壮声势,将弟弟们都带来了,忘了还有压岁钱这一说了。

这大年初二的,带着没有成丁的弟弟见客,倒像是讨要压岁钱似的。

张氏跟福松已经出来了,张家兄弟没有耽搁,就要告辞。

张氏听了,就望向尼固珠。

尼固珠撒开小七的手,叮嘱着:“我先家去了,回头老舅记得找我去玩儿,我家能摘菜。”

小七点头应了。

虽说他不知道什么是摘菜,可既是大外甥女觉得好的,那应该会好玩。

张氏过去,要抱尼固珠。

尼固珠拉着她的手,道:“大舅母牵着我就行,我沉呢,压得您胳膊疼……”

张廷玉兄弟看着这胖丫头跟着,倒是并不觉得意外。

张氏虽年岁不大,可是从小耳濡目染的,是个行事周全的性子。

早在三十儿当天,确定尼固珠跟着一起归宁时,张氏就打发乳母去张家了。

到了马车跟前,福松先抱了尼固珠上车,又去扶张氏。

张氏搭着他的手,上了马车。

后头还有两辆马车,是都统府这边预备的,一个坐着张氏的乳母跟陪嫁丫头,一个装着都统府这边预备的归宁礼。

张家兄弟则是坐了张家的另一辆马车。

福松这里,等两个舅子上车后,才对珠亮兄弟摆摆手,上了张氏的马车。

东方露白,天色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