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玻璃酒瓶(1 / 2)

本来元军多次南下攻宋,每次都遭受不少损失,连忽必烈的哥哥蒙哥汗,也战死在四川钓鱼城下,忽必烈想想,死了那么多蒙古勇士,空耗了那么多钱粮,也没有什么收获,灭宋的事,就缓一缓吧!

但被刘整这么一说,英武神勇的大汗忽必烈,面子上就有些挂不住了。

刘整用的是简单级别的激将法,一代天骄的忽必烈大汗,却也着了道儿。

忽必烈为了成为流芳后世的正统皇帝,决定要一统南北!

——

忽必烈刚下了灭宋决心,刘整又献具体攻略:“攻宋必先取襄阳。”

所以说,刘整是杰出的军事家,他懂行!

当时南宋的战略防线,成一字长蛇阵。

襄阳居中;西边是四川,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东边为两淮,河渠纵横,不利于蒙古骑兵作战,又因为最靠近南宋都城临安,故南宋在此驻扎重兵。

以前元军攻宋,攻四川或两淮,则襄阳来救;攻襄阳,则四川、两淮来救。

三地互为倚仗,而襄阳为中枢,是要害。

忽必烈一听就明白了,于是派帐下第一勇将阿术,统重兵南下,决心先取襄阳。

——

见阿术围攻襄阳,一时难以奏效,刘整又申请到前线出力,忽必烈便派他做了阿术的副手。

他献策给阿术:“要取襄阳,需强水军。”

蒙古骑兵在陆地上野战,占据了绝对优势,南宋军难以撼动。

但当时南宋水军实力,仍远超元军水军,襄阳、樊城挟汉水而立,元军围困陆路,但水路仍然是畅通的。

所以说,堡垒最容易,被从内部攻破,刘整知道南宋军队的底细,自然可以有的放矢。

于是元军在短时间内,建立了一只总兵力达七万人的强大的水军,襄阳、樊城与外界的水路交通也被掐断了。

刘整招招瞄着南宋的后脑勺,很多旁观的人,就有些看不下去了:就算你不念南宋是你的旧主,你终归还是汉人嘛!

鄙视!鄙视!

不过这刘整,却是心理素质超好的那种人。

他的座右铭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鄙视去吧!

——

襄阳、樊城被围困了四年多,再熬些时rì,就是饿,也会将坚守城池的南宋军队饿死的。

只是忽必烈大汗并不满意阿术的进度,因为忽必烈大汗,此时已经年近六十了,他想在他活着的时候,完成南北一统,自然要快马加鞭。

忽必烈除了不断给阿术增兵,并派来新的军事顾问外,还向远在中东地区的侄儿求援,从阿拉伯地区,请来了两位穆斯林能工巧匠,阿老瓦丁和亦思马因。

现在,这两位大师,正在赶制强大的攻城武器:巨型投石机。

又因为巨型投石机,是由两位穆斯林巧匠所督造,也被世人称做“回回炮”。

一直以来,元军擅长野战,南宋军善于守城,如果巨

型投石机投入使用,也许南宋军就再也难以,靠守城致胜了。

阿术和刘整都期待着,这“回回炮”,能够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

樊城对面的襄阳城里,南宋京湖制置副使兼襄阳知府吕文涣,正愁眉不展,坐在他的书房里。

此时,吕文涣的哥哥,也就是那个联合jiān臣贾似道,逼走刘整的原南宋京湖制置使吕文德,已经病逝,吕文涣也就成了,这孤立无援襄阳的最高军政长官。

如今的襄阳,虽然粮食仍然充足,但缺乏盐和布匹,长期缺盐,人走起路来,就轻飘飘地没劲;没有布匹,寒冷的冬天里就很难熬。

吕文涣的思绪,也轻飘飘的。

已经很长时间没有援军的动静了,莫非朝廷就坐视不管,看着我襄樊军民自生自灭?

两淮仍有jīng兵,此时不用,更待何时?

难道朝廷不明白,襄阳一旦陷落,那么南宋的战略防线就崩溃了吗?

在吕文涣深深的疑问和叹息声中,爱妾桑月惠,缓步走进了书房。

吕文涣的脸上,忽然就有了一丝难得的笑意。

“不管前程如何,至少眼前,还有这个懂我爱我的美人相伴!”

——

襄阳以南不远的郢州,京湖制置使李庭芝,一直试图督促各路军马,增援襄阳。

但遗憾的是,李庭芝被架空了,手中并没有实际兵权。

掌握实际兵权的观察使范文虎,直接听命于jiān臣贾似道。

每次李庭芝催促进兵,范文虎就糖塞说:

“对不起制置使大人,我还没有接到朝廷的旨意,实在不能出兵啊!”

几次之后,李庭芝知道范文虎是消极避战,又请求朝廷,让自己直接指挥范文虎所部,贾似道以一己之私拒绝了。

——

历史上,像贾似道这样,不顾大局,目光短浅的人,倒也不在少数,但南宋统治者,能让这样的人,长期把持朝政,就实在是太昏庸了。

元朝有英明神武的忽必烈大汗,南宋正值jiān臣贾似道专权。

对比强烈呀!

还有谁,可以挺身而出,挽狂澜于既倒?

是宜州城里,那个正在养伤的少年秦起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