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4章 人心不足蛇吞象,世事到头螳捕蝉(2 / 2)

而大索貌阅,是隋唐制度,就是防止势要豪右隐丁不报,自隋唐就开始连坐了,大明也是连坐;

永业,乡野授田则一律永授,不再收回,历史也证明了,田分下去根本就收不回来,但城池丶府州县附郭地,不进行授田,仍为官田,城里人口多,衙门手里没有足够多的官田,根本养不活城里那麽多的人。

禁更易,是田土不得买卖,但朝廷不阻止租赁,租赁期限为五年,五年就要核定一次租赁;

「噫!这个王家屏,怎麽跟那周良寅一样,跟在申时行身后捡剩饭啊!」朱翊钧看着手中王家屏的奏疏,啧啧称奇!

王家屏在广州府搞起了还田,不是两广,仅仅是广州府,小范围的试点。

周良寅天天跟在侯于赵身后捡剩饭,侯于赵说一句,周良寅一点都不嫌寒碜,就说:我也是。

现在王家屏抄起了申时行的作业,广州还田,要比浙江简单的多,殷正茂丶凌云翼把这些两广大户训得服服帖帖,王家屏也不是什麽善茬,两广势要豪右无不怀念殷正茂丶凌云翼。

冯保找出了另外三本奏疏,放在了陛下面前,说道:「不仅仅是两广,还有福建丶江苏丶山东,都在试着推行还田疏,因为工坊需要人。」

工坊里面不种地的工匠丶学徒需要吃饭,所以必须要还田,不还田,土地在地主手里抛荒,佃户生产积极性不高,农业产出,不足以支撑手工业的发展。

工坊需要大量的人口,而且沿海五省,是开海的桥头堡,需要大量的人口进行建设。

对于沿海五省而言,眼下最大的挑战就是,在保证足够的农业产出的前提下,让更多的人变成匠人,进行商品生产,看来看去,大明沿海五省方伯们,都给出了同一个的答案:还田。

还田可以节省在农事中的劳动力,让更多人投入手工作坊之中,生产商品。

有恒产者有恒心,大明皇帝要让大明再次伟大,这是需要大明万民去努力干活,甚至不是当牛做马就能做到,而是要拼了命去干,才有可能成功。

那要是皇帝不给足够的好处,凭什麽百姓给你拼命?所以还田就成了沿海五省唯一的答案,给百姓恒产,给他们生产资料,换取他们种地丶生子丶入工坊。

修建更多的驰道丶制造更多的铁马,让大明的货物动起来,让大明小步快跑的整体进入商品经济。

「连女工都出现了。」朱翊钧注意到,连山东出现了数量不等的女工,而且不是织娘,能做织娘那已经是很好的工作了。

海带厂丶菸草厂丶制糖厂丶建筑丶驿站分发等等行业,甚至是煤窑和铁冶所,都出现了女工。

铁冶所是重劳力,但依旧有女工的身影。

女工的出现,是典型的劳动力不足的体现,这代表着大明成丁男性劳动力不足支撑生产活动。

皇家格物院曾经核算过一个二十二岁左右的壮年劳动力,其工作能力为1.25马力,这是两千个二十多岁的壮丁,和两千匹马进行了长时间的比较,最终得到的结果。

大明人力过于廉价,也曾经一度成为皇帝忧心忡忡的担忧,因为人力资源过于廉价的本质是人力资源过分充足,而人力过分充足,一定会阻碍大明向商品经济蜕变。

商品生产出来,是要有消费者的。

占据了社会少数的乡贤缙绅丶势要豪右,就是无限制的浪费,依旧无法消耗足够的商品,推动经济发展。

经济是不会因为人的意志而转移,政策能做到的只有调整,供需这双无形的大手,会让经济陷入周期性的循环,需求不足,经济真的会死给你看。

而需求不足这个现象,其根本是尖锐的劳资矛盾,人力资源过于充足,朝廷很难去调节劳资矛盾。

律法在没有足够的土壤和环境时,是无法推行下去的。

时光荏苒,随着工坊的快速增加,人力资源终于不够用了。

大明仍然是农业国,而且是农业大国,不是谁都愿意离开生养自己的土地,进入工坊,人力资源短缺表现出了集中性的特点,主要在沿海地区,手工业发展迅速地区。

这种集中在沿海城池的人力资源匮乏,对万历维新是有积极意义的。

「好事,工党和乡贤缙绅抢人口,被抢的穷民苦力,就会获得一点议价权,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议价权,能够把自己卖个好价钱,对于万民而言,日子就能好过一点。」朱翊钧朱批了面前的几本奏疏,确认了还田令从浙江,向沿海五省蔓延。

辽东也是沿海省份,但辽东是大明新开辟之地,连布政司都没折腾明白,土地都是新开垦的,自然不用还田。

「陛下,还有个好消息,通往鹏举港的航线,已经完全打通了。」冯保找出一本奏疏,放在了陛下的面前,他满脸笑容的说道:「大明远洋商行已经将这条航线,开拓出来,成为了稳定的航线。」

皇帝看到了鹏举港城,也不是一天看上的,事实上,从第一次徐璠作为大明皇帝使者出使泰西,就在寻摸合适的位置了,皇帝能看到,大明的海商自然也看的到,新大陆的白银,对大明海商同样拥有极大的吸引力。

大明只要开海,就必然会走上这条路,不断扩张,无论是否有序。

而完成这条航线的,不是被朱翊钧基于厚望的松江远洋商行,孙克毅开拓有功,被授予了三等开拓侯,松江府作为开海桥头堡,大明皇帝本来希望松江远洋商行向东探索。

但松江远洋商行更喜欢前往南洋丶西洋,前往南洋获得种植园产物,前往蒙兀儿国获得足够的棉花。

完成航线开拓的是福建月港丶广州远洋商行,唐志翰和广州远洋商行白景瑞,完成了航路针(罗盘指针)图丶牵星过洋图丶补给海岛丶岛夷丶信风等等探索,并且将这些探索到的海图,全都由王家屏呈送给了朝廷。

「一年可以跑两趟鹏举港。」朱翊钧看着手中奏疏,笑着说道:「千金买马骨,还是有效果的。」

冯保颇为感慨的说道:「那是,松江孙氏的确是豪奢户,但被徐阶打压的抬不起头来,自从铁了心跟着朝廷走,这一下子就成了大明最富有的一批人,这唐志翰丶白景瑞看了,自然是极为羡慕,这才把海图都给献了出来。」

「没想到啊,当年为了海贸,朝廷和地方矛盾重重,甚至闹到了倭患的地步,现在反而是合则两利,劲儿往一处使了。」

朱翊钧摇头说道:「合则两利丶分则两伤,这个道理,朕明白,海商们其实也明白,希望他们也能一直记得,他们也是大明的一部分,但指望他们不被利益薰心,一直明白也不太可能。」

「现在,他们求着朝廷,俯首贴耳,朕只希望这个合作大于对抗的时间,能久一点吧。」

朱翊钧对这些东南海商,仍然抱着十足的戒备之心,绵延了二十多年的东南倭患,就是禁海之下走私商人们玩脱了,搞出来的大乱子,不对他们警惕,搞不好,过不了多久,又闹出来倭患来。

朝廷和东南海商之间的矛盾,从南宋初年就开始了,这是离心力和向心力的角逐,本来以为永远是这种对抗大于合作的状态,没想到,现在变成了合作大于对抗。

倭患就是最大的变数,这些倭寇烧杀抢掠丶无恶不作,硬生生逼得海商们不得不投献朝廷,因为二十多年平倭战争,让东南海商终于意识到了一个根本事实。

没有国就没有家,没有公利,私利不可能保得住。

现在大明海商去倭国做买卖,哪个倭寇敢劫掠大明海商?三十六斤舰炮,直接塞倭寇嘴里!

荼毒东南二十多年的倭患,最终还是被朝廷给平定了,沿海省份全都有了市舶司,全力开海之下,大明水师,成为了海商们横行无忌的最大底气。

唐志翰还在京师,他的案子还在进行第二次死刑复奏,还有一段流程要走,月港远洋商行交出海图,多少是有点政以贿成,贿赂大明皇帝的想法,希望朝廷不要在复奏的过程中,再反覆横跳。

即便是大明皇帝亲自见了唐志翰,明确告知皇帝态度,而且三堂会审,案件已经彻底审结,但月港商行的船东们,还是觉得天威难测,献点祥瑞讨好皇帝。

电白港白氏是广州大户人家,他们肯献出部分掌控的海图来,则是因为希望获得朝廷更多的支持。

近海商贸和远洋商贸是完全不同的。

比如保险,远洋保险是完全官营,皇帝不想把蛋糕分给谁,保监司直接断他们保险,别说吃肉,添碗底都没有资格,远洋商贸风险太大了,没有保险兜底,船沉了,可能几年丶几十年的积蓄,都得赔进去;

比如武器,远洋商行全都是武装商船,想要获得足够丶强力的武器,只有从朝廷这里得到,甲胄丶可靠火器丶褐色火药,都是朝廷才有的好东西,而且大明水师扩张了三万军,日后能让水师护航,那才是高枕无忧;

比如商品,高端的丝绸丶骨瓷丶翡翠丶琉璃丶瓷器丶精纺毛呢等等,高利润的商品,官窑都是质量最好丶利润最高的商品;

比如舟师,大明海事学堂的舟师,那是出一个被抢走一个,很多时候,舟师去向,都是海事学堂进行推荐,舟师得罪不得,否则海上没有舟师,去琉球能给你飘到琼州去。

如果不能背靠朝廷,远洋海贸,就是冒险,即便是泰西那些善于冒险的航海家们,也要依靠西班牙王室的赞助。

合作大于对抗,是朱翊钧想要看到的局面,能维持多久,朱翊钧并不乐观。

人心不足蛇吞象,世事到头螳捕蝉。

贪,是人性本恶的一面,贪得无厌,就会招来横祸,现在海商弱势,有求于朝廷,一副乖巧的模样,等他们做大做强,羽翼丰满那天,利益驱动之下,就会再次变成对抗大于合作。

「陛下,国子监的监生,和皇家理工学院的院生打了起来。」冯保说起了昨日京师的一个热闹。

「谁赢了?!」朱翊钧眉头一挑,立刻问道。

冯保赶忙说道:「国子监的监生都是手无缚鸡之力的读书人,自然是理工学院的院生赢了。」

朱翊钧一听,这才继续问道:「赢了好啊,死人了没有?」

「那不能够,打架归打架,死人没死人。」冯保赶忙回答。

「因为什麽打起来的?」朱翊钧一听说没死人,完全当看热闹了,这年轻人不气盛还是年轻人?

冯保想了想,委婉的说道:「人理工学院的弟子在绘测西山,监生们主动寻衅,找了藉口,把调好的测绘望远镜给推到了水里,这才打起来。」

冯保已经很给这些监生们留面子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