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三章 一句话杀死比赛(1 / 2)

“宁远伯,今日请李帅过来,是有些疑问,需要李帅解答一二。”张居正示意李成梁就坐,挥了挥手让游七去看看是否隔墙有耳。

徐爵不会离去,他就是个见证人,今天不是首辅和边将合谋,而是在皇帝的爪牙宦官的监督下,进行的朝廷和地方的对话。

大明对辽东处置一向谨慎,衙门太过于严肃,全楚会馆又太过于私密,有勾结串联之嫌疑。

张居正始终觉得,宦官是一股重要的监察力量,真的把司礼监打倒了,今天这局根本攒不起来,大家都只能彼此提防,连个说话的地方都没有。

张居正询问李成梁辽东若干事儿,要么就是衙门庄严肃穆之地,那就有些审问的意思,要么就是全楚会馆,那就是勾结边将。

无论怎么做,对张居正和李成梁而言,都是进退失据,不如不做,而徐爵在侧,天子家奴看着,对谁都好。

所以张居正反对敲掉司礼监,这也是张居正跟高拱的政见不同之处。

“元辅但讲无妨。”李成梁当然不是来喝花酒的,听闻张居正说起了正事,也是正襟危坐,非正式场合的会谈,有的时候比正式场合的会谈更加重要,决定了很多大事的走向。

“吉林附近真的黑土,而且是蔓延百万顷的黑土?”张居正首先问出了自己最为关切的问题,这是他不了解的,他已经查阅了永乐、宣德年间的文牍,并没有见到太多的记载。

张居正当然清楚黑土的价值了,所以他必须要确定。

“只多不少,百万顷,那还是我少说了。”李成梁十分郑重的说道:“若有虚言,乃欺君之罪,我既然已经是大明武勋,自然不能谎报军情,谎报坐罪问斩,有夜不收墩台远侯塘报为证,而且,我也亲自去看过了。”

“根据辽东夜不收的回禀,黑土绵延不绝,根本就看不到头,探明的不过百万顷,虽然有些沼泽,但是在土地面前,沼泽这个对大明而言,不是什么问题吧。”

张居正听闻稍微愣了下,惊讶的说道:“沼泽?”

“是的有很多的沼泽地。”李成梁十分肯定的点头,对于缺少耕地的大明而言,那些沼泽地根本就不算是个事儿,再往前数,湖广、江西、南衙部分更是大泽之地,现在也不是良田百万顷?

张居正眉头舒展开来说道:“那证明雨水是比较充足的,三尺厚的腐殖层,超过了一尺二寸的雨水,膏腴之地啊。”

但凡草原能开荒种地,还能有北虏这种东西?

“我的第二个疑惑就是,李帅,你站在辽东总兵的立场上,你认为应不应该收复大宁卫。”张居正询问着第二个问题,大宁卫到底应不应该。

“土蛮入寇就三条路,第一条进攻平虏堡,第二条,进攻广宁卫,第三条进攻喜峰口。大军占据大宁卫,除非拿下大宁卫否则土蛮一个地方都别想入寇。”李成梁用茶水沾着说道:“走平虏堡入寇,大宁卫可击其后方。”

“就是头傻狍子,也知道不能把后背露给敌人,只要土蛮汗从平虏堡入寇,就是腹背受敌。”

“而大宁卫的守备,如果按照戚继光的守备方略,悉心经营,土蛮汗就是长出翅膀来,都攻不下来。”

“戚继光就是天生帅才。”

“对于辽东而言,大宁卫在,大利东北。”

李成梁没糊弄土蛮汗长子布延,他不愿意跟戚继光为敌,戚继光这个人,真的太可怕,很难想象,一个人几十年如一日的不肯半分骄纵,屡战屡胜也就罢了,现在有了皇权支持的戚继光,依旧没有半分的骄纵。

这特么还是个人?

幸好,此时,戚继光是友军。

退一万步讲,就算他李成梁是个不忠不孝的逆臣贼子,戚继光领着京营,李成梁实在是不想和戚继光变成对手,也不是李成梁露怯,实在是戚继光占着大义的名分,以朝廷打地方,那是一打一个准儿。

“如此。”张居正点了点头,大宁卫作为一个军镇,意义重大。

“而且我最担心的一个问题,就是土蛮和建奴同流合污。”李成梁第一次谈到了建奴和土蛮之间的联合。

“建奴和土蛮汗也是打来打去,但是他们也有姻亲,这是需要时时刻刻提防的,否则大明怕是要吃大亏。”

建奴和土蛮汗是否会在斗争和矛盾之中,逐渐成为一个整体,形成一个合力?

在李成梁看来是迟早的事儿。

而占据了整个大鲜卑山以东的建奴、土蛮诸部合流成一个合力,那就会成为大明的心腹之患。

一旦蓟州失守,胡虏从喜峰口入寇,那就会成为一种常态,京畿会因为频繁的入寇,在铁蹄的蹂躏下会日益的衰败,进而引发一个更加恐怖的问题,那就是粮食。

百姓都跑了,京畿没人耕种了,本来粮食就不能自足,高度依赖南衙供给的北衙,粮食供应出了问题,大明会有倾覆之危。

这是李成梁在辽东唯一能想到大明倾覆危机。

“而大宁卫就是一根钉子,就像一个缰绳和套索一样,一旦北虏东夷有合流的趋势,无论是利用土蛮和建奴的矛盾,还是勒令土蛮不得和建奴合为一处,大宁卫就是手段,没有大宁卫,大明就没有手段。”

“当然,如果能把土蛮汗彻底赶出辽东,那就可以彻底分化北虏和东夷了,数十年内,东北无虞。”李成梁陈述着自己安定边方的种种思考,李成梁拥有极高的军事天赋。

“李帅也读矛盾说?”张居正听闻,总觉得味儿不对,这味儿太熟悉,以致于让张居正有点像照镜子感觉,他也是这么想的!里挑外撅这种事,到底是张居正起的头,还是小皇帝起的头?张居正认真思索之后,发现是自己对付晋党,在杨博致仕时候起的头。

葛守礼任党魁,分化晋党,张居正就是那会儿起的里挑外撅的头儿,被陛下全都学去了,颇有一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感觉。

李成梁点头说道:“我也是个生员,就是考举人没考中,相比较考举人,我还是在军事上有那么一些天赋,所以矛盾说,我也读了,而且是宫刻版的,先生教得好啊。”

李成梁认为里挑外撅这种把戏,非常合适东北局势,而且要利用和深化北虏和东夷之间的矛盾,绝对不能让他们成为一个整体,否则大明危矣。

李成梁接着说道:“大宁卫除了军事意义之外,其实也能放羊,大明缺少羊毛,大明也缺少膨润土,这不是解了燃眉之急?”

张居正极为认同的点头说道:“算算日子,过几日,就是第一批膨润土入京的时间了。”

“我第三件事,则是询问辽东防务。”张居正喝了口茶颇为平静的问道:“彻底打下黑土地,需要多少人?”

“五十万,征战三年的粮草。”李成梁伸出一只手,十分确信的说道:“如果朝廷有五十万军兵攻打三年的能力,就可以彻底占领辽东以北了。”

“五十万太多了。”张居正一听这个数字,就是连连摇头,若是旁人一听这个数字,莫不是以为李成梁疯了,区区一群建奴,海西女真,跟野人差不多,居然要五十万征伐。

“但是东北多深山老林,没有五十万人,攻破而不能战守,战守不能耕种,那么攻伐,就没有任何的意义,反而会像吉林造船厂反复那样。”李成梁陈述了自己的理由。

大明只要恢复到能够调动五十万大军,征伐三年的调度粮草的能力,东北而已。

“太难了。”张居正有些麻了,他发现自己好像就在爬山,这好不容易爬了一个小山头,前面似乎一个不可逾越的大山在等着他。

“对于先生而言,这应该不是什么难事吧。”李成梁看着和自己年龄相仿的张居正,张居正和小皇帝的关系极好,只要张居正不失圣眷,稳稳当当的干个二三十年,啥事儿办不成?

“不难吗?”张居正还想归政致仕后,研究算学,仰望星空,可是那惬意的日子,似乎离自己越来越远了,而且他对自己信心不足。

李成梁笑了笑说道:“我相信元辅先生能做到,元辅有这个能力,也有这个毅力。”

李成梁并不怕戚继光,惹不起可以躲得起,只要不造反,不做戚继光对手,那就不会直面戚继光,实在不行,打一打再说。

但是李成梁多少有点怕张居正,这个读书人实在是太过于阴险,西北晋党闹得多凶?连司礼监都要敲掉!现在呢?被张居正一顿里挑外撅,晋党温润的跟绵羊一样,王崇古都快成国之干臣了。

对于张居正而言,这都不是个事儿,李成梁很相信张居正。

张居正和李成梁聊了很久,一顿饭,饭没吃,酒没喝,喝了几壶茶。

万历三年十二月,过年,注定不会太平。

大明,从仁宗继位之后,就有一种‘我必赢’土地精算的风力在蔓延,大明朝臣,总是会拿着‘这块土地打回来也回不了本、不如不打’自我安慰,来证明大明的战略收缩是合理的,每一次战略收缩是大明赢了!

土地失去就失去了,但是省钱了。

所以就会有仁宗年间弃置吉林造船厂;也才会有大宁卫在景泰帝死后,成为兀良哈的牧场;才会有嘉靖年间再复河套争议;才会有交趾布政司的丢失;才会有红毛番攻占马六甲海峡,吕宋失国。

在大明的叙事体系里,所有的朝贡国都属于大明的领土范围,至少是羁縻范围,远在印度洋的锡兰(斯里兰卡)的王室也有大明赐予的五章冕服。

但是大明在两百年的时间,的确是不断的进行着精算的战略收缩,这种精算的风力甚为喧嚣。

比如这次大宁卫,就有这种精算的风力舆论在朝中愈演愈烈,对于大宁卫是弃是守的问题,万历三年十二月中旬,一场蔓延整个朝堂的大辩论开始了。

而张居正依旧有条不紊的推进着大宁卫的防务,永平镇军兵在开春后会调拨一切准备工作已经就绪、批复了兵部的七营堡拱卫大宁卫、调拨了二十万石粮草和的大量的军备供给大宁卫军队。

等朝中吵吵完了,土蛮汗怕是要发动反击了,不做好防务,就是争论赢了,大宁卫也不在手里了。

吵架可以慢慢吵,活儿得赶紧干,张居正是首辅,最推崇循吏,吵架可以输,但是活儿必须要做好。

张居正一意孤行推动政令,遭到了朝臣们的进一步反对,奏疏越堆越高。

而今天,刑部尚书王崇古再一次出现在了北土城,上一次他来北土城,还是以太子少保的身份提督京营,而这一次来,王崇古是来领膨润土的,第一批三千袋膨润土已经顺利抵达北土城,需要永定毛呢官厂签收。

这可不是小事,三千袋的膨润土,是俺答汗一年提供的产量。

俺答汗根本不想看到大明羊毛毛呢官厂扩张,草原全都是羊,大明军第二年就能推着战车,炮轰他俺答汗的金顶大帐!

“好呀,好呀,好!”王崇古打开了一袋,抓起了一把白土,捻动了一下,连连叫好,他颇为惊讶的说道:“过了三遍细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