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 章(2 / 2)

揽月结舌,眼睁睁地看群青把桶推到了郑知意跟前,还花言巧语:“回良娣,南苑摘的。其实我们的南苑很大,眼下荒芜,未免可惜……”

“你再擦一下,让我瞧瞧。”郑知意忽然打断。

群青的确有意接近郑知意,但此时也摸不准她的意图,只得硬着头皮又擦了一下。

郑知意忽地从凳上跳下来,抢过群青手里的布帛便跪着擦起地来,活像是对着门槛进行三拜九叩。

她想知道,擦地是不是真的有这么快乐。

“良娣,你在干什么呀!”揽月大骇,“若是让人看见了……”

群青也吃了一惊,连忙和揽月一起抢夺郑知意手里的布帛。

一阵笑声传来,寿喜踏入殿中:“良娣可是知道圣人有旨,故而提前接旨了?”说罢,四面嗅了嗅,赞许道,“好香啊。”

寿喜是在太子身边的内侍,郑知意仰头,没有反应过来,揽月拽着她腾地站起来,半晌才想起行礼:“寿喜公公。”

群青跪在屏风边,心道不好,不会这么快就迎来了那次得罪圣人的宴席吧……

她还没来得及调.教郑知意。

果然,寿喜宣读旨意:宸明帝和皇后宣郑良娣、太子共用午膳。

百忙之中迎来一顿正式的家宴,清宣阁一下子沸腾起来:

太子良娣面圣,要经过净面、漱口、更衣、梳头、上妆等多道工序,四个大宫女全都上手帮忙。可是这一年来,郑知意面圣只两次,揽月她们对这些不甚熟练,不免手忙脚乱。

郑知意出了一头汗,看着群青跪在地上,道:“还擦什么?赶快过来帮忙啊。”

群青洗净手,迅速到了郑知意身边,把郑知意的头发理顺。

阿姜说:“西边有战事,圣人忙死了,忽然宣良娣见面,不会是咱们良娣把宝安公主给气病了,要问罪吧?”

揽月:“你傻了吧?这是家宴,圣人只传了太子和良娣,没叫其他人呢。只有咱们良娣才有资格伴在太子身边,无名无分的,圣人干嘛袒护她。”

郑知意被揽月一捧,又有了信心,眼中也有了光亮,直把口脂往唇上抿:“圣人和娘娘往日对我最好,肯定不是提点我,是要提点李玹!我是他们李家明媒正娶的儿媳,他不来看我,倒有闲心去杨芙那儿,给她烹茶、煮酒、剪花枝,这

() 像话吗?”

揽月却一顿:“良娣,往日是往日,如今圣人已是国君,殿下已是东宫。您在圣人面前,尽量不要责怪殿下。就怕因此事,让良娣和殿下离心……”

“好不容易见到圣人和娘娘,我连他的状都不能告?”郑知意不明白,“当初若不是我阿爷照顾他们李家,还没有今日的李玹呢!”

一抬头,郑知意一怔,凝聚眉心的怒气散开。镜中自己的发髻高耸,露出饱满的额头。

郑知意一直喜欢这种繁复贵气的簪花髻,可宫女们都不会梳,只好作罢。方才她们说话,群青一言不发,手上的动作却极为利落。

群青从郑知意的眼神中觑出她的满意,将匣中的绢花拿起来,循循善诱:“良娣的绢花有些旧了,用鲜花会更好看。”

郑知意眼珠子转过来:“都旧了,你还给我用,我看宝安公主头上戴的是金饰,难道你觉得杨芙配金,我只配这布做的花?”

她不按常理出牌,群青一时哽住。

当了数年的谋臣,她对轻重缓急极度重视,很难相信郑知意会在这个马上迟到的节骨眼上拷问她,让她急出一身冷汗。

群青不禁想起上一世,为扶公主做太子妃,她在幕后与这郑知意宫斗。她都没怎么用力,郑知意就自己倒了,害死她自己的,就是她这烂漫的性格,和讨人嫌的嘴。

但她既然选择躲到清宣阁,便没有后退的余地。

“金玉是俗物,鲜花是灵物。”在郑知意说下一句话之前,群青拿指头抬起她的下颌,阻止她张嘴,在绢花旁簪一只金钗,“不信,良娣比一下。”

“似乎是花更好看……可确实褪色了。”郑知意果然转移了注意力,酸溜溜道,“鲜花,不过有鲜花也不会送到我这里来,好东西不都紧着杨芙吗?”

鸾仪阁里,李玹剪过的那枝花,让她想起来就神情黯淡。

群青道:“这时节,护城河边山茶花和玉簪花都开满了,百姓喜欢去那里游玩,摘下一束插玉瓶中,能放很久。”

郑知意半晌不语,神色变得更加微妙:“我都多久没出宫了,你说的这些我哪儿知道?”

想当年,她舟车劳顿地过来,连长安城的样子都没看完整,就关进了牢笼里。她倒是想去,但李玹不让,说外面全是细作。

“揽月,你今日出宫,为我摘点玉簪花吧。”郑知意回头嘱咐揽月。

为这突然落在头上的活计,揽月剜了群青一眼,压着怒气说:“好啊,还有菱心记的荷花糕,是殿下最爱的,每年来长安都要买,奴婢也去顺便买来。”

一群人慌慌张张地出了殿门,群青扶着郑知意上了车辇,忽地攥住了郑知意的手:“良娣若想太子殿下垂青,记住,席间万不能提‘你们李家’这四字,若想说话,便咬住嘴唇,若还忍不住,便说,你想阿爷了!”

群青才过了几天轻松日子,真的不希望司膳被调走。

郑知意惊呆了,为这奴婢的莫名的僭越,而且她抓得她好疼,疼得

她几乎要龇牙咧嘴,用力把手抽出来,郑知意骂道:“放肆,要你多话!”

她看向揽月,揽月脸色难看,却破天荒地没有帮腔:“良娣,她说的倒也不错。良娣,小心……”

彩车带着郑知意走了。

群青转向揽月:“出宫摘花和买点心的事,姐姐若忙,我愿意分忧。”

揽月也皮笑肉不笑地转向她:“好啊,既然你这么会献殷勤,便多跑一趟吧。”

说着,她把装碎银的香囊重重塞进群青手中:“记好了,买三盒点心交给我,一盒都不能少,否则有你的好看。”

-

许久未见的长安城,呈现在眼前。道路两侧店招挂满,阁楼错落,热闹的吆喝依旧。摊主手中摇晃着拨浪鼓,另一个摊位前,几个小孩在挑选香瓜。

群青裹着羃篱,顺着人群穿过西市。

从前西市还有踩火圈、变戏法的,只是国破时长安夜乱,让这些江湖艺人踪影全无,倒是添了一两个衣衫褴褛的流民,在摊位前吃讨来的饭。

群青向前走了两步,忽见前方拥堵不通,层层叠叠的人头,是曲折地从二楼排到了一楼的食客。

群青心中感觉不妙,向上一看,那食坊的匾额上赫然写着“菱心记”。

那排队的人少说也有百来人,人贴着人。

群青裙摆微动,走到队尾,才发觉她以为的队尾根本不是队尾,墙后不知还折进去多少人。

她脚步一停,扭头返回了队中,忍不住问一个青年:“郎君,这家点心真这么好吃?”

“娘子问的什么废话。若不好吃,我能在这排吗?”

群青看了一眼楼上:“可是这么多人,店家做得过来吗?”

“所以每人限买一份,每日也不过供应两百份而已。”队伍中的人听见,纷纷抱怨起菱心记伙计动作慢,真要把人热死在街面上。

群青闻言,还有什么不明白?

就算她现在排队,顶多只来得及买一份,如何买得了三份,且这般排着,宫门下钥前不一定能赶回去。

揽月明知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故意挖坑为难她。

群青想了想,自袖中掏出一枚小小的金珠,递给那青年:“郎君可愿相让?”

“什……什么意思,你要买我买的点心?”那青年指着自己,“不行!我大清早起来,好不容易排到此处。”

可金珠贵重,他不由多看了两眼,“你想让我代你买不是不行,再加十两银子!”

不料群青转身便走:“太贵了。”

她的钱还有别的用处。

“哎你这小娘子!看你出身应该体面,怎得这般无礼?自己不愿排队就罢了,你还嫌贵……”

群青已经往前挨个问去,人皆摇头拒绝,柱杖老者还拿白眼翻她。群青心想,不就是不要脸吗,左右她现在的脸被羃篱挡着,她往前问一百个,总能找到一个愿意的吧。

果然,有个妇人远远叫:“娘子,你出钱买我的位置吧,我愿意!”

这妇人因儿子病重,闹着要吃点心才来。点心日日都能买,金珠却不常获得。两人迅速完成了交易。

还有个替父母跑腿的七岁小孩也闹着换金珠,群青买了个糖人送他,嘱咐他买完荷花糕,千万要在道边等着她。

群青用最短的时间找好三个人,便提篮往西市走,一个穿黑衣的青年与她擦肩。

此人腰挂鹿皮佩刀,虽着常服,却难掩身上紧绷的锐气。他看看排到了老远的队伍,又看看群青的背影,沉思了一会儿,自怀里掏出一大锭金,径直走向那妇人。

妇人面露难色,摆手:“老身刚刚已答应那娘子,她还说取走时会再给我结十两银……”

青年又掏出一锭金。

两人迅速交换位置,妇人以袖掩住脸,惭愧地离开。人高马大的青年则大喇喇地站在了队伍中,拿手挡着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