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82(2 / 2)

沈玉耀明白,现在大庄没有棉花,达官显贵还可以靠动物皮毛过冬,那些贫民百姓,他们手里只有稻草柳絮,朝廷要是不管,那些百姓不知道要死多少。

有人提出解决方法,就有人站出来反对。

“迁徙并非一日之功,且耗资巨大,今年冬州恐怕会颗粒无收,接手冬州百姓的州,税收也会吃紧。”

话是实话,朝廷除了赈灾外,很少会往底下放粮,而且很多时候朝廷的赈灾粮,就是将别的地方的粮食,调到受灾地。

若是接收冬州来的百姓,当地的粮库就得空了。

那个时候,别说税收不上来,地方不管中央要粮食都算坚强。

可这份“坚强”背后,很可能会有无数百姓因此家破人亡。

所以问题还是得原地解决,将人迁走不是个好办法。

很快大臣们就为这件事炒作了一锅粥,沈玉耀也是眉头紧锁,她听了半天,核心问题就一点。

粮食。

因为粮食产量不足,朝廷入不敷出,地方支撑困难,所以冬州百姓绝对不能往别处走。

天灾不管那么多无可奈何,不让人走,很可能就会面临冬州到了冬天,会大批量死人的情况。

火炕或许能救一救,但火炕要烧,那就涉及到柴火问题,入山砍柴不是什么轻快活计,所以柴价很贵,并且入山就有丢命的风险,冬州百姓烧不起。

煤炭或许能解决,木炭或许也可以,但还是那句话,百姓烧不起。

这个时候那个老问题又出来了,没钱。

所以沈玉耀上来就要找棉花,和出海赚钱,没有棉花没有钱,百姓根本没有活路啊。

好在西北互市没白开,沈玉耀勉强算是找到了一些东西。

“冬州总有春暖花开的时候,到时候冬州播种新粮种,此粮种是从南方小国上寻得,孤命人前去查过,亩产三百斤以上,若是冬州能种,再好不过。”

“亩产三百斤?”

几个户部的官员大为震撼,大庄现在的粮食以粟为主,亩产不过两百余斤。

实际上沈玉耀说三百斤,都是往少里说的,毕竟考虑到冬州比较冷,可能种不太好。

“殿下,敢问这南方小国在何处!”

几个兵部的官员摩拳擦掌,恨不得马上就去那小国附近走马溜一圈。

就连曲川的眼睛都亮了。

那个小国有亩产三百斤以上的水稻!

这句话的重点在水稻的粮种吗?不,重点在那个国家土壤肥沃,能种出更多粮食!

他们大庄,就缺一个粮仓啊!

沈玉耀看出来这几个武将的心思了,干咳一声,让他们之后再说,她会让去南方的斥候同他们细谈。

要不说还是得新生王朝呢,看看这开疆拓土的野心和行动力,真是让人欣慰。

文官们大概能猜出武将的想法,纷纷选择无视,也就是默认。

嗐,哪儿能指望大庄文官会阻止武将打仗呢?毕竟在大庄的朝堂上,一言不